开局十四五,苏州志存高远但也任重道远、有利好叠加却也不乏挑战。
不同的坐标体系中,苏州有着不一样的定位。比如被誉为“最强地级市”,但要突破城市能级;比如身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城市,需要不断加快沪苏同城化步伐;在新的历史时期,苏州更要把“可以勾画”的目标真实展现出来,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在古韵今风的语境中,苏州被称作“双面绣”;但作为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现象级存在,它值得被解读、被分享以及寄予厚望的岂止两面?
近日,中共苏州市委网信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以“开局十四五,苏州新观察”为主题,深入访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张鸿雁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罗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邵颖萍 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读懂江南,就是读懂中国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但是唯有苏州,它构成了一个自己的生活方式,构成了自己的独有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张鸿雁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更加希望从小苏州到大姑苏的跨越,能够把大姑苏的风范展现出来,我们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我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有吴人尚武的风范,我们也有新苏州。
——邵颖萍 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读懂江南就是读懂中国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最江南”的文化名城。“江南文化”品牌及提高其首位度和辐射力之于苏州的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苏州启动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精心打造“运河十景”、推进“江南小剧场”布点扩面……发布一系列措施,用“双面绣”的绝活把“江南文化”的标识擦得更亮。
如今的苏州要如何重塑“江南文化”,守望中国文化?听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和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邵颖萍博士,共同揭秘苏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再造江南文化、创造苏州价值的姑苏密码。
张鸿雁教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苏州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最近,江南文化已经形成一股研究热潮。这个热潮兴起,它有特定的原因,用一句话可以注释就是:读懂江南,就是读懂中国。
苏州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当然,中国文化是多元的,但是唯有苏州,它构成了一个自己的生活方式,构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
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就是江南的雨巷、青青的石板路、淅淅沥沥的雨声,还有农作物、纺织刺绣,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风尚。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那么我们把这些归到什么概念呢?就是苏式文化生活表现了一定地域上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而且在这里它有个追求,当然过去不是讲创新——就是耕作也好,纺织也好,工作也好,它都精细,在精细领域当中创新,有很好的苏式的工匠精神,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中国文化的底蕴。这个底蕴就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为什么苏州能够说“最江南”呢?因为江南文化地域比较广泛,在这个比较当中,苏州的文化更有结构化的特征,而且还有它的时代更新的特征,所以它的空间、行为包括语言,表现得“最江南”。这个“最”有两个“最”:一个是最美的江南,一个是让大家能够陶醉的江南。
用“双面绣”模式整合江南文化
现在在“小剧场”也好,“文化产业”也好,要是想“出圈”,可能有这样几个点位,要考虑建构的过程,在江南文化中,要怎么样重拾、重缀、重创江南文化。我们如何把江南文化拾起来、连缀起来,再重创、重构起来?这可能是我们时代的责任。
第一个,在江南文化的要素上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江南文化的一个空间的意向,在整个苏州的城市空间、乡镇空间,更典型地把江南文化的要素——像我们过去说的粉墙黛瓦、吴歌昆腔、服饰、生活的细腻还有生活的质量,把它们重拾起来。
另外,江南文化在创造当中可以有很多做法。江南文化的整合,把我们看到的,在过去和现实能够连接起的居住方式、小桥流水人家、苏绣的双面绣——因为现在整个苏州城市也是个双面绣的体系,它是苏州老城古典园林的文化,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另一面,苏州现代化的过程在京冀沪一带,它的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也表现了江南文化的特征,比如它的创新,它在世界上领先一步的模式。所以我们把苏州的整体文化,从传统到现代,都归结为一种特色的叫“双面绣”模式。——就是古典园林和现代风貌融为一体,成为它自己的时代特征,而且这也是典型的江南文化的表现。
苏州价值的核心就是江南文化
苏州在这几年,一直领先全国,那么如何在新的发展当中发展?我认为还应该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苏州和上海要形成典型的一体化模式,第一步要走的就是把苏州和上海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一体化。第二是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当中,苏州要更“有为”才能“有位”,就是和上海形成互补的文化机制。第三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当中,应该在把江南文化打造更深刻的时候,要赋予新时代的能量和特色,比如说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还有艺术类产业。第四方面,我们要强调在整个文化当中培养人才,构建以江南文化为主要意向的、江南文化的培训学校,也就是江南文化的一个学院。第五个方面就是我们和世界文化、世界一线城市比肩进行发展,江南文化有它历史的底蕴,更有它时代的担当。那么这里最强调的概念是:苏州的世界文化身份识别。
那我们最后应该强调什么呢?如何让苏州重新伟大起来,提出一个文化价值,叫“苏州价值”,而苏州价值的核心就是江南文化。
通过江南文化再造,让苏州伟大起来
应该说这是双赢的过程,就是苏州和上海的一体化,或者真正同城化是个双赢的过程,它的双赢不在于上海和苏州,而在于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整体提升具有核心价值。
这里面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苏州和上海,特别是老上海人(也叫原上海人),对苏州有一个心里的一种文化的认同。他们同城的本身价值,从现代的国际化的角度,它可以形成一个1加1大于2的效应。在苏州和上海一体化当中,我们也强调它的极化效应会形成——因为上海本身受海派的影响蛮大,那么苏州在现在发展当中,我们也看到它在文化产业上有很多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在文化产业中也有新的规划。在规划当中,我们有几个方面可以考虑。比如说文创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苏州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应该有新的特色和新的一种发展模式。苏州下一步的发展(是要)通过江南文化的再造,让苏州伟大起来。它应该是工业强市,也是一个文化强市,也应该是个文化大市——这是我们说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它必须要走的道路。
邵颖萍博士(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从小苏州跨越到大姑苏
苏州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肯定的地方。当然,好上加好也的确有一些内容是需要我们再去做突破和延伸的。
首先,是一个文化站位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用小的创新去掩盖大的重构上面的需求,其实苏州需要有更大的动作和突破。在世界城市文化发展格局当中,寻找到个体城市的一个站位和突破点,苏州应当是有这样的底气的,也应当是有这样的魄力的。第二点,在整个产业链的搭建过程当中,其实苏州可以做一些新的内容的架构,就是产业链的精准选择。第三点,我们各个板块合力,包括政策合力的使用上,我觉得是应该做一些突破的。第四个,也是我个人一直在呼吁的,城市文化的刻板印象使得大家谈论起苏州,都觉得苏州仍然是那个小苏州,因为吴侬软语,因为小桥流水人家,但是事实上我们更加希望从小苏州到大姑苏的跨越,能够把大姑苏的风范展现出来,我们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我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有吴人尚武的风范,我们也有新苏州。在这个大苏州的架构当中,我们怎么样把形象和认知强有力地推出来,把城市的刻板印象重新扭转过来、梳理过来,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张鸿雁教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打造“世界窗口”展现“苏州担当”
“窗口城市”是非常好的概念,苏州在概念上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是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第二个它应该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第三个它应该是世界级的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发展城市,第四个它应该是世界级的中国发展的样本。文化身份识别就要敢担当,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文化特质——就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江南文化。作为这样的“世界窗口”的时候,我们要直接对标一线城市。不是我们过去讲的弯道超车,现在是要提出“变道超车”“换道超车”,要“改弦易辙”。我们怎么做?比如说居住的舒适、就业的可选性、创新的高地、人才的集聚地,还有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和视野,这些可能都是苏州要做的。
沪苏同城,或成城市群发展样板
上海有上海的不足,苏州有苏州的不足,怎么能够让两边的长板更长,怎么能够把短板补上,甚至短板在这样一个合作过程当中变成长板,特别关键。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苏州何上海更多程度上是两座城市在相互依靠的过程当中,为未来找到更广阔的一个天地,城市竞争何合作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邵颖萍 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沪苏同城或成今后城市群“样板”
多年来,苏州一直处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的最前沿,是长三角地区中与上海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苏州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上海,沪苏同城化步入快车道。
推进“沪苏同城化”既是苏州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苏州对接上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苏州与上海既要竞争也要抱团,听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院长与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邵颖萍博士解读沪苏同城对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未来城市群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
管清友院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沪苏同城也许会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样本
江苏和这个上海两个省级单位,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提法,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打造,其实非常不容易。所以沪苏同城,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这个点,可以做很多事情把上海和苏州两个城市的这种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原来对这两个城市合作形成的一些所谓的堵点,能够进一步打通。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或者说整个长三角的深度合作,其实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也经过一些反复的探索。它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的发展路径。就从城市群发展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一个重要的样本。
打破壁垒,取长补短
以领跑者姿态升级扩围
苏州的发展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它受益于上海,也受益于整个苏南地区。它的超前发展,以及经济和产业比较早的升级转型,当然也有很多外来的助力,所以应该说是多重因素形成的。那么下一步,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在我们整个大城市群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或者是都市圈建设这个过程中,如何去统筹生产要素,形成错位的发展竞争,能够更加提升生产要素的这种效率。那么打破原来的所谓行政区划的限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江苏也好,苏州也好,上海市也好,这就需要拿出更大的格局、更大的勇气,去破除原来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在交通、通信、市场管理、监管金融监管,以及产业链的布局等等诸多方面,其实可以合作的仍然很多。
上海有上海的不足,苏州有苏州的不足,那么怎么能够让两边的长板更长,能够把这个短板补上,甚至这个短板在这样一个合作过程当中变成长板,我觉得特别关键。比如说,教育科研资源的互通,对于上海来讲,是进行了比较好的延展和产业化。那么对于苏州来讲,其实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本地的教育、科研资源水平,同时能够使其成为科研、产业化的基地,进一步促进自己在这一轮全球产业升级当中领跑者的地位。
是挑战,也是幸福的烦恼
苏州今天面临的这些挑战,都是作为成长中的烦恼,或者是痛苦的烦恼,或者说幸福的烦恼。因为今天苏州的起点已经很高,苏州对标的已经不仅仅是上海了。在城市管理、产业政策、人民幸福感、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它都要对标国际上的第一流的城市了。当然,上海可以提供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站在今天这样一个起点上,对于苏州来讲,其实压力更大了,挑战更大了。
同城化要同也要“通”
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一个省级城市,和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一个地级城市的一个结合。这种1加1,能够迸发出来的能量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所谓同城化,肯定不仅仅是表现为交通、通信,未来我想一定会在户籍、学籍,甚至高考、医疗资源的共享等诸多领域会有更大的突破。
苏州要全面对接上海,从长三角一体化这个维度也好,还是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维度也好,能打通的全部要打通,而且你这个“通”,不是说现在我有什么规章制度也好,各种政策也好,是不是有些东西跟上海不能衔接。而是两家要坐下来说,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打通,有些东西我们要把它取消,有些东西要重新构建。所谓的打通,不是简单地说,苏州只是把现有上海的这些规则对接好了就行了,而是要按照世界一流城市、一流城市群这样一个标准,两家共同努力来衔接,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衔接,不是旧的和旧的衔接。所以这个方面,我觉得无论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监管、金融监管这些维度,还是从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包括我们说的社会公用事业等等,要全面的对接。既有硬的对接也有软的对接;而这个对接,一定是一个两家比两家现有的层次更高的一个标准。
现在国内无论从哪几个维度去总结,三大城市群也好,四大城市群也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或者我们讲粤港澳大湾区再加上成渝双城经济圈,或者再加上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这几个城市群里现在来看,未来跑得最快的,最有可能会树立一个新标杆的,一定是长三角。沪苏同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关键问题。沪苏同城能够树立一个新的标杆、新的高度,长三角一体化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邵颖萍(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苏沪两城要抱团输出江南声音
第一个,我们都知道苏州和上海其实是文化同根同源同组的。它们两个形成的这个城市组合,是在长三角一体化整个片区构成当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城市圈层。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对于苏沪同城也有不同的一个思考。第一个是从文化的一个认同上面,围绕江南文化,苏州和上海各自的角色和担当是什么。第二个在于产业联动上面,是随着时代的一个发展,我们苏州城市文化旅游的产品结构面临着再升级。当传统遇上潮流的时候,文化的对话显现出来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就更加地顽强。第三个是品牌的共同输出的一个问题。上海扎扎实实落实了包括有声文旅的整体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布局,紧接着苏州就谈了喜马拉雅,所以这个里面其实可以看到两个城市在产业竞争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抱成一团,共同向世界说出中国的江南声音。第四个其实是在人才支撑和供给上面,苏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它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产业,各方面其实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事实上它和上海的这种关系更加像圣何塞和洛杉矶的一个关系,更多程度上是两个城市在相互依靠的过程当中,为未来找到更广阔的一个天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城市竞合(竞争和合作)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管清友院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为苏州吸纳人才的胸怀点赞
我觉得张雪峰老师的选择,其实代表了很大一批人的选择。一个城市,不光是说要给大家提供所谓的工作、就业的机会,其实还应该提供宜居、宜业的机会,老人能够方便地看病、孩子能够方便地上学,你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效率很高,没有那么多障碍,这才是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城市。张雪峰老师的选择代表了很大一批人对于苏州这个城市的认可,也展现了苏州张开怀抱,欢迎五湖四海人才的一种胸怀。这个应该为苏州点个赞。
数字人民币布局苏州,所为何来
之于苏州这样的外向型城市,数字人民币对它的经济会有很大的便利性作用,也是数字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罗玫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央行选择在苏州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这个机会或成为苏州城市发展进入“无人区”后,继续甚至扩大苏州相对于其它城市领先地位的非常重要一点。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数字人民币布局苏州,意在长远
为进一步促进消费,2020年起,苏州推出“双12苏州购物节”、“姑苏八点半”消费品牌,将流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贯穿于苏州全年经济发展中,并先后发放了总计5000万元、2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同时,制定“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模式创新的同时,迅速点燃百姓消费热情。
对苏州而言,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项需要观察落实推进的、影响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重点工作。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罗玫教授与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院长讲解数字人民币选择布局苏州带来的长远意义。
罗玫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布局苏州,意在长远
国家要试点数字人民币,因为数字人民币是新事物,必须要测试它的安全、可用,以及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优缺点,所以国家就从左西右东上北下南这四个方位选取了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试点。苏州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战略意义,而且它的外贸组织是非常高的,对于国际上的外贸往来也是非常多的,所以选取苏州作为试点城市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够测试出在国内的应用环境里有什么优缺点,而且它也可以测试出在对外贸易往来中数字货币该怎么样进行运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选取了这4个试点城市进行测试的原因。
管清友院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苏州要抓住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机会
我们有中国的国情,我们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管理制度,其实都不一样,你也不可能完全地把所谓世界一流城市的现成经验拿过来,所以其实是到了一个“无人区”。人民银行选择在苏州进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是给苏州一个非常大的机会。这个机会抓得好,也要抓住,但很多东西要看。也可能是在苏州这个城市发展进入无人区以后,对能够继续甚至扩大它相对于其他城市的领先地位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觉得,慢慢看、慢慢研究,因为已经落到这了,我觉得苏州确实应该把数字人民币这个事情当作重点的工作来观察、落实、推进,也不要仅仅把数字人民币只当做是一个金融问题。
罗玫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提效降本,为苏州带来便利经济
数字人民币它有很多便利之处,是央行和我们个人普通用户之间直接进行结算的一种货币,那么这对于苏州这样的外向型城市、外贸产值比较高的城市,尤其是在对外商进行交流合作的时候,如果有直接的支付结算的通道,那么对于往来贸易是非常有利的,提高了很多效率,而且节约了很多跨境支付之间的成本——因为现在数字人民币最好的对外进行支付的方式,就在跨境支付方面,它能够节约很多机构间转账的成本,所以对于苏州这样的外向型城市来说,对它的经济会有很大的一个便利性的作用。数字人民币也是数字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苏州作为试点城市,把各种面对个人的、面对商家的、面对海外的、面对国内的所有的用户场景这些经验都总结下来,相信对以后数字人民币向其它长三角城市当中辐射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数字科技时代,基础货币需要变革
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国家背书,是用央行的信用来发行的,国家完全是承认的,所有的商家也都必须承认。它有法偿信。但是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它并不是由国家背书的,没有央行的信用背书。
我们国家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试行,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几年前,央行就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对它进行研究,最近几年又加快了脚步,这跟国际国内的形势都有关系。国内来说,由于数字化以及技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传统的现金可能已经有效率不高、成本太高的一些特点,所以作为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最基础的支付手段货币来说,它可能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所以这是配合我们现在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数字科技时代基础货币的一种变革的方式。
从国际形势来说,由于各国的央行都在加速研发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所以在国际上,关于支付手段、支付货币的国际竞争也在加剧。现在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都还处于一个研发的阶段,所以我们在国际支付领域竞争方面,还是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管清友院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试点全面加速,推进谋定而动
现在我们实际上是在为技术、应用场景做储备,那么在苏州呢,实际上现在开始做实验。那么我们也要看到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国以外的先进国家,他们在数字货币方面的推进,因为这不仅仅是老百姓使用数字货币的问题,还涉及到未来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当中,所谓大国在货币领域的主导权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快则五年,长则十年。
罗玫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
我们现在央行是采取一个非常保守、谨慎、开放的态度在进行数字人民币的测试,各种安全措施都要测试到位。所有网络上的攻击等等一系列的危险,我们都要尽快地进行防范。所以我想,应该是会等到央行对于在各种测试环境下,所有的总结经验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能够去避免很多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到那个时候,数字人民币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进入老百姓的手里。而且我们还要开发出足够的商业环境,因为只有当商业环境特别发达,人们愿意用、商家也愿意用的时候,数字人民币才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作为一个非常基础的保障性支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