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8日),记者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日前,生态环境部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20年—2021年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浓度及同比变化幅度进行排序通报。从改善幅度看,苏州PM2.5降幅排名长三角地区第三、全省第一,同比下降11.9%。
好成绩是苏州咬定目标、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的结果。
机制先行积累数据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分级别、多形式会商机制,每年均安排专题会议,专题研究解决一批燃煤锅炉、机动车、扬尘等涉气重大难点问题,打通了治理瓶颈。同时,注重数据稳定积累。
2012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以来,苏州市就已启动PM2.5例行监测,2015年启动了颗粒物源解析,2018年起又逐步启动了VOCs手工采样源解析,结合全市布设的3个超级站,进行了数据全方位积累,再通过环境规划院全面分析,摸清了各类污染来源,明确了治理方向。
强化重点工程减排
围绕颗粒物与VOCs协同减排,去年,苏州市排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3697项,包含了重点行业深度治理、VOCs综合提升、活性炭提质增效、锅炉炉窑深度治理等治理工程,以工程促减排。目前,苏州已实现“车油路企”全流程治理。全市累计淘汰高污染车辆9.7万余辆,发放补助3.9亿元。港口码头国一、国二水平运输车辆全面实现淘汰,国三水平运输车辆已淘汰30%以上,年内累计淘汰率达到60%以上。
去年,苏州市政府印发《苏州市保障秋冬季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建立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机制,市纪委监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攻坚办、市大气办全程介入,成立4个专项督查组共13个检查组,秋冬季和重大活动期间联合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综合督查,重点紧盯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源,推动履职尽责。
苏州着力提升微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全部制定精细化治理提升工作方案,以施工、道路扬尘控制、生活源治理为主要抓手,涌现出一大批示范亮点。
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全面配备雾炮、喷淋、冲洗等设施,小街小巷全部加设小微洗尘设施,实现了抑尘能力全覆盖。相城区高铁新城将扬尘防治“六个百分之百”纳入项目前置审批,施工工地均严格设置4米以上高围挡、加密防尘网、大喷淋系统等高标准扬尘防治措施,区域降尘大幅削减。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工地在线监测数据日常监督,通过采取手工监测比对,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全面实行柴油车全天候禁行,渣土抛洒滴漏、道路起尘问题明显改观。姑苏区全域、高新区重点区域全面取缔违规餐饮单位,商业综合体、餐饮密集区等规模以上餐饮单位全部集中安装高效油烟治理设施,配套在线监控系统,餐饮油烟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去年,苏州进一步修订完善辖区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排名补偿相关规定,夏季以臭氧、秋冬季以PM2.5为主要因子,结合优良天数比例改善情况,综合开展空气质量排名通报和补偿。每两周在主流媒体定期通报全市94个乡镇(街道)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排名,压实属地治气责任。
科学分析精准治理
苏州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升既得益于持续有效的污染减排,更得益于科学全面的精准研究分析、对症下药。
去年,苏州市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正式开展为期三年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提升战略合作,建立政府、环境规划院为主导,地区部门为成员,中国环科院、北大、清华、上海环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工作专班,进一步强化对本地污染源的分析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高时空分辨率颗粒物、VOCs源解析和污染清单调查,基本摸清了包括扬尘在内的本地污染状况,明确了治理方向。同时,邀请全行业60余位国内顶级专家成立战略合作专家库,全方位科学指导支持苏州市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切实解决了一批颗粒物、VOCs突出环境难点问题。
创新驱动敢于争先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探索大气污染治理新思路,勇于先行先试,创新出一批全国、全省领先的治理新方法、新举措。
全国率先建立的门禁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全国车辆信息数据共享。全省率先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定位工地、裸土、储罐等各类涉气污染源,逐一建档、整改、销号。全国创新出台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自主减排指导意见,实现企业差别化管控。全省率先在乡镇(街道)一级布设降尘监测罐,实现降尘监测全覆盖。全省率先专项制定工业炉窑、储罐废气治理推荐技术,指导帮扶企业提高治理成效。
(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 通讯员 黄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