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口比2010年增加了2288372人!
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省常住人口为84748016人。而拥有12748262人的苏州不仅是全省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设区市,而且比2010年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多出了2288372人——苏州也成为了全省人口增加最多的设区市。
苏州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13.30%上升至2020年的15.04%。
全省第一
苏州人口比10年前增加了200多万!这条信息一蹦出,就在苏城百姓的手机里刷了屏。
先看看全省的人口情况。
2010年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江苏省常住人口为78660941人。而到10年后的2020年11月1日零时,省常住人口为84748016人——男性占比50.78%,女性占比49.22%。
10年间,江苏人口共增加了6087075人。增长7.74%,年平均增长率为0.75%。
10年来,苏州始终拥有全省最多的人口和最高的人口占比。
当前,全省13个设区市人口总量大体是这样的:
1000万以上——苏州;
900万~1000万——南京、徐州;
500万~800万——南通、无锡、盐城和常州;
400万~500万——宿迁、连云港、扬州、淮安和泰州;
不足400万——镇江。
相比2010年,全省13个设区市有10个实现了人口增长。苏州的全省人口占比不仅依然是最高的,而且从2010年的13.30%升至2020年的15.04%。
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放眼全国,苏州10年来人口增长的数量,位列深圳、成都、广州、西安、郑州、杭州、重庆等城市之后,位列全国前十。
经济转型
苏州人口的总量、增加数量以及全省占比,都位列江苏省第一。这充分说明了苏州这座城市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为什么有吸引力?因为苏州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宜居环境。更重要的是苏州超过2万亿的GDP、全国前三的工业增加值以及日益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和人才提供令其满意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看到充满机遇的发展前景。
产业,是人口流动的重要磁石。哪里有产业,哪里有项目,哪里有活干,哪里挣得满意、挣得舒心,人往往就容易去哪儿。
兴旺的生物医药产业助推着苏州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这次人口普查充分证明了苏州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卓有成效。
1985年,苏州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苏州迅速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外来人口也随之大量涌入。到2012年,苏州制造业就业人口逼近430万。这是历史最高点。
201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苏州制造业人口开始减少。至2019年,苏州制造业人口降至403万。
苏州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次于南京。
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是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科技产业的壮大,是高端服务业的加速崛起。这,逐渐从根本上提高了苏州人口的质量。
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六普”相比,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0820人增加至18663人。而苏州,2020年这个数字为22514人——仅仅少于高等院校密集的省会城市南京。
相信随着“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等高质量发展品牌的塑造,以及国内外名校的接踵而至,到2030年,苏州的人口质量必将再次实现跃升。
只争朝夕
人口普查,说到底是通过对人口的检视与分析,从而评估社会经济的弱点、优势和潜力,从而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比如出炉的数据显示,苏州常住人口中男性占比52.22%,15~59岁人口占比69.49%,这两项数据都是全省所有设区市中最高的——意味着制造业仍然是支撑苏州经济繁荣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苏州男性占人口之比居全省之冠。
苏州工业GDP是英国的24%、法国的26%和意大利的28%。苏州人均工业GDP分别是这三个老牌工业强国的1.26倍、1.34倍和1.31倍。
某种程度上看,苏州经济至今仍旧在享受着中国的人口红利。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红利已处于“尾声”。苏州必须充分利用眼下宝贵的“红利缓冲”,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企业依赖的同时,让苏州制造业迈上一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台阶。
重视质量
无论是打造“苏州制造”还是“江南文化”,都需要充裕的人才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杭州尽管常住人口总量不如苏州,但10年来增加的人口达3235637人,比苏州多了近95万!2019年,杭州GDP相当于苏州的80%,工业增加值只相当于苏州的50%。除了城市能级不同外,杭州凭借强势的数字经济吸引了大量相关人才。比苏州多增加的95万人中,有相当比例属于高技术和数字类人才。
杭州数字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上海。
数字技术,是贯穿“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的一根主轴。杭州2016就提出了“城市大脑”建设的框架,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做大做强经济蛋糕。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当年该市GDP的35%。以主导未来的头部企业、优质项目领军,不断吸引人才落户,这是非常值得苏州借鉴的。
不管怎么说,随着苏州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更加注重平衡的高质量经济体转型,苏州的“抢人”战略也一并开始从重视劳动力数量向重视人才资源质量转变。尽管我们仍然高度重视数量优势,但人口质量的成色显然会对苏州经济的明天起到更为关键的积极作用。
“两区一中心”的建设为苏州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
城市之间的区域竞争甚至国际竞争,说到底拼的就是人口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比拼。
放眼未来,围绕打造“苏州制造”和“江南文化”品牌,苏州应永无止境、永不满足地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快推动沪苏同城化建设,不断引进优质的大项目,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名校落地苏州,推动产学研用相融合。
一句话:苏州要抢抓沪苏同城化的机遇,以优质大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数量庞大的“手艺人”,从而将我们的城市打造成面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实现这个“小”目标,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