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苏州常住人口1274826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04%,10年间劲增2288372人——这三项数据,苏州都是全省第一。
不过另一个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尽管象征苏州劳动力充裕度的15~59岁人口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69.49%,跑赢了全省的62.95%——但苏州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也在10年间不知不觉达到了如今的16.96%。
扑面而至的银发潮,可能会对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潜在影响。苏州已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养老健康产业,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关键举措。这直接攸关未来苏州民生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5月6日召开的做大做强养老健康产业专题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强调要认真做好市属康养集团的组建工作,完善多元养老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小而分散
纵观国内外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老人的比例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有着出色工业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州,同样不能“免俗”。
如何克服人口结构变迁带给苏州社会的一系列挑战呢?除了培养并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外,苏州还需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养老健康产业——一方面帮助苏州老人安度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开拓并培育一个新的高质量经济增长点。
养老健康产业被称为“银发经济”,是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带来了约4万亿元的商机,到2030年可能增至13万亿元。
苏州养老健康领域需求旺盛,市场广阔,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而再过5至10年,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就将步入中高龄。这势必引发苏州新一波养老热潮。
养老市场蕴含巨大商机。
然而不得不承认,苏州现有的养老健康产业体系,是难以满足这座城市的养老需求和经济发展的。
就看这次的普查数据。苏州60岁以上人口超过210万,但全市仅有162家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合计54187个。“一床难求”,是苏州养老机构的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苏州公办养老机构约40家,数量占比为25%。其余120家皆为民办。同时,苏州国企共办了18家养老机构,占全市养老机构的11.11%;现有床位数7220个,仅占全市床位数的13.32%。苏州国企创办的养老机构总资产为23.24亿元。这些养老机构散布在农发集团、城投公司、国发集团等3家市属国企和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常熟市等4个县级市(区)内。
显然,在推动苏州养老健康产业发展上,国企的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从而导致这套体系迟迟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发展合力。
总而言之,整个苏州养老健康产业至今依然呈现出体量小、布局散的特点,没能打造出一套完整而富有造血功能的产业链。
他山之石
发展养老健康产业,有的城市已经走在了苏州前头。其中很多经验,是值得苏州借鉴的。
上海是全国最早出现人口结构变迁的城市,也是变迁程度最高的大都市。2019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28.14万,其中户籍人口1450.43万。上海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拥有各类养老机构724家。
上海的养老机构,其数量是苏州的近4.5倍。
上海养老机构的布局遵循就近原则和市场规律。有研究机构选取724家养老机构中的585家分析后发现,超过60%分布在人口集中的浦西和浦东地区。其中老年人比重最大的浦西地区占到了近40%,而人口集中、土地相对广阔的浦东则集中了20%的养老机构。
上海养老机构新建床位的时间分布。
再论养老机构的性质。在585家养老机构中,402家有明确的所有制属性。推而广之,在上海,31%的养老机构是公办的,23%属于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占46%。
上海的公办养老机构在全市养老健康产业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占比是苏州的1.2倍。物美价廉的公办养老机构起到了帮助上海中低收入老人安度晚年的兜底作用。而民办机构则更多地着力于为中高收入老人群体提供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
2019年上海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大约为4138元。与之对应的是有近70%的上海养老机构的收费均价低于这个数字。所以总体来看,上海各个养老机构各尽其职,各取所需,基本能够满足上海老人的养老需求。
上海不同等级养老机构占比。
同时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并规范行业运营,上海积极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2016年上海正式推出全市层面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统计显示,2019年,在585家养老机构中有411家有明确等级评定——一级占比46.5%,二级占比19.1%,三级占比4.6%。三级为最高等级。
上海养老机构尊重市场规律,布局就近化,公办机构的引领和兜底作用,以及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值得正致力于沪苏同城化的苏州学习和参考的。
康养集团
养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
在立足全市实际,积极健全老有所养政策体系并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的同时,未来,苏州将着力突出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组建市属一级国有康养企业。
圆桌观察员了解到,苏州,将有一个大动作:
以农发集团所属苏州市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整合城投公司、国发集团的养老资源,组建市属康养集团。
在业内人士看来,成立后的康养集团要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养老产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进一步提升养老产业管理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各县级市(区)的合作,搭建平台,争取将规模做大。
养老护理的专业性极强,人才来之不易。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康养集团这个大平台,真真切切地做强养老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一套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要加紧推动紧缺人才政策相关激励措施的落实,创新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养老健康产业说到底是和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设施再好、再先进,如果提供服务的人的道德和技能不过关,一切都还是白搭。所以未来的康养集团一定要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和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完善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和有成长性的激励机制。
康养集团必须将眼光放得长远,一开始就大力聚焦并培育“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在品牌塑造方面下功夫,积极输出成功管理模式。要大胆“走出去”,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响当当的全国性品牌养老机构。
同时开跑
成立康养集团,就是为了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引领建立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整体带动全苏州养老产业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苏州养老健康产业要从哪几条赛道同时开跑呢?
一、大力引入社会资本,招引更多类似上海复星集团“智慧蜂巢”康养综合体这样的优质项目。苏州要在老龄日常生活用品、生态旅游、保健疗养、居家服务等领域发力,打造信誉良好的养老健康产品和服务品牌。
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养老产业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细枝末节的庞大产业,光凭企业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行的。因此金融机构应发掘并锁定优质养老项目并给予资金方面的鼎力支持。
三、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为契机,深化与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合作。苏州应携手高校院所培育专业化养老人才。做大做强如生物医药这样关系养老品质的前沿产业,吸引行业巨头和优质项目落地。全力推动苏州养老产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
四、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目前苏州每100个老年人中,平均只有4个选择机构养老,其他基本都是居家、社区养老。所以必须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广覆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的建设。
苏州养老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爆发点。
五、推广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互联网+养老”模式,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上门服务,无微不至,线上线下。苏州须不断探索数字时代不同类别的养老模式。同时各方要积极参与,开发更多适合老人的电子产品,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六、通过场地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公建民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日间照料、助餐点建设的支撑保障。苏州有必要继续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吴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原动力之一。发展现代养老健康产业,苏州应格外注重事业与产业的协调和平衡——公办立足兜底和基本保障,而民营资本可通过别具特色的服务主打中高端人群。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多元化的服务格局,共同构筑苏州坚如磐石的康养体系。
打造一个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养老健康产业,既关乎社会责任,也关乎经济繁荣——时间紧迫,机不可失。
苏州,是时候发力了。
(圆桌观察员 顾善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