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31日),五年一度的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三届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和来自各文艺门类、各市区、在苏高校、新闻单位的60余名代表出席,共同商讨繁荣发展苏州文艺评论事业事宜。
会议回顾了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及启示,并对接下来的文艺评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选举产生了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李超德当选为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庄吉、陈霖、季进、王宁为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会议聘请汤哲声为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订了《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章程》。
“解码”江南基因,从“白发苏州”变为“黑发苏州”
围绕苏州江南文化打造,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传承好江南文化基因,阐释江南文化历史渊源,推动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为传承弘扬江南文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苏州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也有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积淀,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江南精神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对新的江南文化的阐释,这是反映在文化中‘双面绣’的形态。”苏州市评协主席李超德说,传统与现代的苏州正好构成新江南文化的内核,他认为,只囿于传统江南文化的发掘是不够的,也要善于发掘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与时代相契合的江南文化,传统的阐释和新江南文化的解读,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如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李超德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以往我们对于江南文化的认知很多来自余秋雨所说的‘白发苏州’,隽永的诗意、雨巷的姿态、城头的悲凉等似乎表现得就是苏州,为什么苏州不能是‘黑发’。”他提出,苏州在几百年前就是时尚之都,引领着潮流,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对过往的怀旧中,这并不是对江南文化最好的阐释,最好的阐释应该是赋予江南文化以新的含义,江南文化既是传统、内敛的,同时它也是包容、创新的。
“当代的苏州,应该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要塑造这样一种形象,自古以来苏州就是如此,如果没有这种宏大的胸襟,吴门艺术不可能在四五百年前引领中国艺术潮流,同时在戏曲、传统工艺等领域持续发挥着文化的影响力,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评论工作者都应该书写这个的时代的潮流,匹配它应有的文化地位和视野。”李超德表示。
立足文艺潮流,打造一支回应时代关切的队伍
在市评协顾问汤哲声看来,苏州深厚的江南文化艺术积淀,为苏州艺术评论家提供了良好的发挥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评论家们也可以发挥协会优势,让苏州的文化被广泛关注,让江南文化这张苏州名片走向全国。他认为,“苏州的资源非常丰富,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研究力度,并注意其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李超德提出,文艺评论家协会集中着一群文化精英,该如何进一步拓展协会的影响力。对于评论家而言,要深入文艺创作的一线,在文艺创作的构思阶段进行深度了解,对于深度阐释和艺术家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去年苏州芭蕾舞团原创剧目《唐寅》,在构思、编排期间评论家就积极介入,这才能写出生动、客观的评论文章。”
此外,青年文艺评论队伍的培养也是市评协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苏州的文艺评论需要更加年轻的队伍,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盛行的时代,我们要考虑如何用这些技术为文艺评论赋能。”李超德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市评协将打造一个青年论坛,从传媒、影视、网络文学等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比较关注的热点进行探讨,让年轻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有机会发声。
文艺评论环境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一改过去单方面输出的形式,文艺评论成为一种双向沟通。“专业的艺术评论家通过主流媒体发声,而大众、自媒体等会对主流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李超德说,如何来引导、关注到他们的声音,打造一支健康向上、反映时代特点、时代呼声的队伍,做出一些文艺评论的好文章,这也是接下来文艺评论工作要关注的问题。(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