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中张家巷西接平江路、东临仓街,全长仅350多米,却集中展示了苏州瑰丽的文化遗产——坐拥苏州评弹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两大博物馆。不止如此,最近,位于中张家巷28号的一栋“宝藏”老洋房也藏不住了,标志性的民国风情吸引游客“微旅游”打卡。施工人员对其进行外围修缮时,还在居民口中得知,这里曾住着一位民主革命人士,并流传着与他相关的人文故事。
中张家巷28号有栋民国老洋房
保留着明显的民国建筑特色
今天上午,在历史街区社区工作人员居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中张家巷28号。走过长廊尽头,一栋青砖清水墙面的民国老洋房映入眼帘。门前的台阶由马赛克瓷砖铺砌而成,入口处的拱形门彰显了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部分门窗的木质结构保存完好,玻璃窗上有精致的云纹;洋房内部依旧保留了民国风情的罗马柱……与平江路粉墙黛瓦的苏式建筑不同,这栋老洋房在中式建筑之外,巧妙融合了欧式建筑的特点,吸引游客“打卡”。
63岁的陈寿公2002年搬来这里,已有近20年光景。她告诉记者,虽说老洋房透着欧范儿看上去十分别致,但毕竟年代久远,明显“外强中干”。“这里住着6户居民,不少人家已被白蚁蛀空。楼道内的墙壁脱落严重,走在楼梯上常常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觉得不大安全。”陈寿公说道。
记者还发现,老洋房的大院里堆放了废弃的瓶瓶罐罐,通道里也被老旧纸板占据着。整体环境不太理想,显得十分萧条。
这里曾住着一位民主革命人士
“老苏州”都未必知道
一座建筑能够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建筑,也是文明和文化的见证与传承。据陈寿公回忆,邻居中有一位是在派出所工作的,对方说他们这栋老洋房不是普通的老洋房,曾经住过一位民主革命人士。“说是叫黄一中,是名人黄兴的儿子。但是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陈寿公说道。
记者就此事联系到了吴文化专家潘君明。巧合的是,潘君明正在撰写的新书中,正好详细介绍了这段历史——黄兴的儿子黄一中的确在这里住过。
“一般人或许对他不熟悉,但说起他父亲的名头可谓如雷贯耳。他的父亲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曾与孙中山先生以‘陈黄’并称。黄一中青年时代去日本留学。他曾主持编写全国的《户口统计》《土地面积统计》等多部统计书籍。虽常年在南京、上海工作,黄一中却把家安在苏州平江路的中张家巷。”1973年,黄一中从上海退休后来苏州定居,热心公益教育事业。他曾在平江路街道内创办日语学习班,义务担任教学工作,对培育青年不遗余力,对好学青年爱护备至,还送书上门辅导。1991年3月,黄一中在苏州逝世,享年90岁。
由杨民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远去的背影》一书中写道,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口都不甚了了。限于国力,又无法开展如当今般详尽而科学的人口普查。许多人认为,对人口数量毛估一下算了。但黄一中力排众议,坚持把统计表格层层级级分发到各省市县,直至基层。对实在无法使用表格统计的地区,则根据该地区食盐用量的多少,来推算出人口数,终于得出当时全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黄一中统计的许多数据都填补了当时中国的空白。
相关部门携手恢复洋房旧貌
后期或将得到活化利用
今天,几位施工人员正在院内粉刷围墙,把有的地方刷成青灰色,有的刷成白色,与原本青釉质的漏窗相得益彰。近日,平江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对中张家巷28号启动修缮保护工作。工作人员介绍,依据修缮方案,将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在修缮过程中,以本建筑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法,尽可能多地保存旧有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做法,做到修旧如旧。
“接下来,我们将征集居民们的征收意向,联络相关补偿政策。一旦确定,后期这里或将由专业的公司接手进行活化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栋老洋房以及背后的历史。”平江街道城建处工作人员包锦涛这样说。(苏报融媒记者 王可 图/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