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共论太湖山水,京城可现江南神韵。昨天(6月1日),“太湖春秋 水墨江南”中国书画之乡苏州胥口书画作品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文联大楼举行,近20位全国书画界创作、评论领域的“大咖”围绕胥口书画艺术特色、创新发展的探索、艺术产业的实践,为这座湖畔小镇书画艺术的“再上新阶”建言献策。
“一个乡镇的书画展办到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机构,走进了文艺家的殿堂,在以往是没有的。”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徐惠泉是“老吴县人”,自幼出生在刺绣世家的他,介绍了胥口书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渊源。在他眼里,遍吹胥口镇的书画之风源自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吴门画派,如今,在胥口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太湖边的“书画之乡”找到了艺术这个切入点来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胥口的书画是创作型艺术而非民间艺术,是集体文化的呈现而非个人水准的体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表示很欣慰地看到书画艺术在胥口镇如此繁荣昌盛,已经成为了湖畔的一个文化地标,同时也营造出可比拟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数百年的历史,为胥口厚植了丰厚的文艺土壤,这不光可以为经济加分,更可以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后的乡镇形象。”向云驹认为,未来,胥口的文艺工作者们能继续深耕基层,培养更多后起之秀,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从以往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到现在的文化冲锋、经济紧跟,胥口在国家级的平台向全国做了一个形象推介,效果是非常成功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粤春为胥口镇党委政府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点赞”。他同样认为,胥口的书画艺术是“吴门画派”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延续和现实反映,从胥口老中青三代画家的作品中,他不仅看到了600余年历史底蕴文人风雅,还解读出了有着现代审美的时代精神。
1991年,胥口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目前,胥口有国家级美协、书协会员达6位,省级美、书协会员20多位,60多位书画家成立工作室,2000多人从事书画行业,一大批文艺创作的后备人才也正茁壮成长。对于胥口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的现状,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董涛对基层文联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表达了肯定,同时,他还强调了文艺工作要引领基层群众提升自身精神面貌和审美品位,从而活化每一个乡村振兴的“细胞”,助力吴中擦亮文化品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杨维民敏锐地提出了基层文化的“胥口现象”。“胥口受到全中国书画业界人关注,它不是一日而就的。”他呼吁学术机构和媒体要给予这一现象充分的关注,让更多青春力量参与其中,为更全面丰富地展现时代特色、时代精神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画家陈琦对苏州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对文化的崇尚赞叹不已。“如果没有一个全民的美育教育,是不可能创作出美好的事物来的。”陈琦认为,未来胥口不仅要在进一步做好美育教育上下功夫,还可以将胥口书画作为一个品牌进行打造、传播、输出,用文化产业的繁荣去培育太湖之滨更好的艺术土壤。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评论家张瑞田聚焦作品中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点评。在他看来,很多胥口画家的笔调、色调、行气都充满了吴门画派的文人气质,已然呈现出一个书法家必然的修辞。“在这个基础上要继续强化,通过阅读和创作把自己制作诗的水平不断提高,多读明清以来吴门文人的诗词,让笔墨和诗词结合起来,不仅有韵味、有深度,同时也有地域特征。”张瑞田说。
蒯惠中是吴中区美协主席,也是胥口镇书画家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在听取了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后,他认为,此次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很高的交流平台,为胥口的书画队伍的未来发展勾画了蓝图,接下来将凝聚创作的力量,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乡土,用笔墨书写这个时代。“胥口将坚持守正创新,全力多出精品力作,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同时助力乡村振兴,用画笔讴歌时代,讲好胥口故事,献礼建党百年。”胥口镇党委委员、文联主席高建华说。(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