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5日),对叶天士故居的数字化空间信息采集工作正式开始。十多名测绘人员带着全景照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对叶天士故居的61户房屋进行拍照和扫描,最终将生成三维全景模型并上传至网络,让市民在手机屏幕上点一点就可以“云游”老宅。
继陆润庠故居、三茅观沈宅后,叶天士故居已经是姑苏区“文物建筑DNA建模”的第三站。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筑建立数字档案,可以实现建筑构件的精准复原,为古建筑的修缮施工提供重要技术保障。此外,数字化模型也能够在古城建筑动态保护、线上展示领域有所应用,对于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维扫描
让老宅实现虚拟再生
今天上午,在叶天士故居所处的渡僧桥下塘46号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架好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不停地旋转着“脑袋”,发出一道道绿光,扫过目视可及的每一寸地方,同步采集三维信息并拍摄高清照片。此后,他们又在渡僧桥下塘48号的庭院操控多旋翼无人机对叶天士故居的整体外观进行扫描和拍照。
“对于叶天士故居这种高度复杂的、居民较多的古建筑,我们将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摄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后期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色彩真实性还原技术、多尺度三维重建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故居原貌。”负责该项目的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测量组组长赵亮告诉记者,叶天士故居内由于被分割成多户,仅数据采集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整个叶天士故居的数据采集至少需要1个月。“以前像这种室内的话,是拿皮尺一间一间丈量的,三维的数据的话,比较全比较精细,回去采集画图比较方便。后期再经过数字化处理,将得到一比一高保真还原的‘数字老宅’。”赵亮说。
数字建模
让文物保护更加直观
叶天士故居又称“眉寿堂”,包含渡僧桥下塘46、48、50、52、54号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叶天士故居整体朝南,分为三路七进,中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7米,进深13.6米,结构精巧,气势磅礴。这里曾经的主人叶天士是吴派名医,温病学说奠基人之一。金石学家张廷济曾居住于此,相传太平天国时还曾被用作纳王府。
现在的叶天士故居虽然整体格局仍在,但已分割成多个不连通的人家,目前居住了52户162人。此外,老宅内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也相当老旧,中路第三进里的楠木柱大部分都漆面剥落、开裂,环境卫生上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经常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查看宅子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古宅的现状和存在的隐患,但是由于这座古宅实在太过复杂,我们也不能把情况摸得很彻底。”虎丘街道城建处工作人员说,在数字信息化空间信息采集之前,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测绘大多采用传统测量和拍照结合的综合手段,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精度低、效果不理想。“这次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叶天士故居进行数字化采集,我们可以对老宅的整体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
传承历史
让文化和记忆绵延长存
即使叶天士故居环境老旧,住在里面的居民也对这座古宅有着深厚的感情。“走进院子里,各家各户的邻居都很熟悉,从小我们就会到处串门,几乎走遍了这座古宅的每个角落。”居民李建华说,大家都希望这座宅子能长存,因为它不仅承载了有关叶天士的历史文化,更有每户居民的生活记忆。
“我们这次的数字化信息采集能一定程度上帮助这里的居民实现愿望。”赵亮说,信息采集工作完成后形成的文物建筑数字化模型,测量精度达到了毫米级,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示文物建筑的现状,还可以为后续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实施文物建筑修缮提供准确依据,将文保、控保建筑打造成三维立体形式,为古城老宅进行信息留存,为下一步房屋修缮提供技术支撑。
在对叶天士故居整体信息采集结束后,测绘人员会生成三维全景模型,并上传至“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微信公众号,同时也会在“智慧虎丘”微信公众号上设置跳转链接和二维码。市民和游客只需手指点一点,就能走进叶天士故居,一探老宅内的奥秘。“这些技术不仅保存了文物蕴含的文化和技艺,也拉近了大众和文物的距离,更有利于文物的传承和保护。”赵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