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连降大雨,市区的一些危旧房怎么样了?近日,姑苏区建管中心对该区的危旧房做了一次人工智能“全身体检”。这些专门的“体检设备”是如何排查和监管危旧房的?发现危旧房后如何进行整改?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定期检测修缮
“高危”老房子实施分类整治
破旧的外墙、狭窄的过道、凌乱的电线、昏暗的采光……记者来到山塘街375号,眼前破败的景象诉说着这栋老楼的历史。据介绍,该房屋建于解放初期,为两层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墙体裂痕严重,外墙面剥落和挡雨板掉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存在严重的房屋安全隐患。
“房子老了,问题来了。碰到今天这种刮风下雨的架势,我们走路都会绕着走,生怕老房子砸东西下来。”家住山塘街的张老伯说,一些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预制板砖混结构,安全系数偏低,多亏相关部门建立了定期检测修缮等制度,才给群众安居系上了“安全带”。
姑苏区建设管理中心在接到居民险情反馈后,立即协助开展危房鉴定,并迅速协助街道开展解危工作。姑苏区建管中心工作人员杨志国说:“危旧房就像饼干,近似‘粉碎性破坏’,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危害。同时,危旧房的治理,背后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纠结。”
危楼施救,由于涉及多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对地方治理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志国表示,针对山塘街375号的危情,姑苏区住建委建设管理中心协助属地街道对此房屋进行修缮,积极帮助解危项目招投标,并第一时间协同街道办事处完成危楼居民搬迁工作。“该处危房改造工作主要包括重做屋面、重新翻修楼面、水电重装改造、重新安装新门窗和纱窗等。目前该处房屋已在办理翻建手续。”
姑苏区住建委建管处负责人表示,为做好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姑苏区将继续加大对辖区既有房屋的巡查力度,采集包括住宅楼的坐落、坐标、层数、建筑面积、竣工日期、房屋结构、装修情况以及产权归属、住户家庭数量、使用情况、物业服务情况等房屋产权和使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后,强化分类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房一策妥善处置
危房配上“体检设备”
这些分散在老城的危旧房屋如同“定时炸弹”,如何事先发现它们成为相关部门的命题。通过硬件设备及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短时间内便可形成完整的目标建筑物“体检报告”。近日,姑苏区建管中心对该区的危旧房做了一次人工智能“全身体检”。
姑苏区建管中心密切关注该类房屋安全隐患,为这些房子配上了专门的“体检设备”。检测现场,技术单位利用专业仪器对危旧房进行了多维度精准扫描分析,针对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整体排查。
“在大屏幕上点击大楼前后左右四个立面的成像图,同时能够进一步分析隐患的具体信息。识别系统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隐患类别,蓝色是外墙脱落,紫色是外墙开裂,红色则是其他状况的异常,后续经处理可获得图文并茂的隐患检测报告。”技术单位负责人表示,和传统的人工巡检相比,高科技手段不仅精准度高,还能察觉到肉眼无法看到的隐患。
危房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者了解到,姑苏区建管中心持续探索,不断运用高科技更快更科学地分析问题,为后续处置提供技术支撑。“房屋安全管理没有通盘适用的一揽子方案,必须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回应群众诉求,才能把路走通。”杨志国说。
此外,姑苏区全方位加强房屋安全监管,采取发文提醒、现场指导和现场督查等多种工作方法做好暴雨大风天气等恶劣天气应急防范和处置,并根据不同的房屋属性对危房进行分类,制定“个性化”解危方案,一房一策,妥善处置。
未雨绸缪倾听回应
给群众安居系好“安全带”
发现危旧房只是第一步,如何进行后续维护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五月份以来,姑苏区建管中心立足实际,从多角度出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显真情,通过居民、物业、社区、街道等多个层级采集信息,采取电话、工作群、联动上门勘查,接待来访,多平台信访办理等众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及反馈,在外出巡查时也会走访询问附近居民相关信息,便于居民群众随时问答以及交流。
杨志国表示,目前,对于房屋属性为公房的房屋,姑苏区采取停租封存、房屋置换、住房保障回收等方式综合解危;对于房屋属性是私房且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愿意整改的房屋,鼓励安全主体责任人及时制定加固维修方案,依法采取加固改造、整体拆除、原址重建等方法进行解危整治。
对于房屋属性是私房且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不愿意整改或者存在其他困难无法解危的房屋,相关部门可提供相应政策与资金补助,特殊困难群体可给予适当救助;与此同时,已由产权人(单位)缴纳公共维修资金的危房,解危责任主体可申请其账户资金用于该危房解危。
同时,针对无人居住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属地街道应立即发布公告并通知既有建筑安全管理责任人停止使用、限期搬迁并妥善处置;在危险建筑周围,街道和既有建筑安全管理责任人需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行人及周围群众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姑苏区住建委建管处负责人表示,群众如果发现房屋安全问题,可以直接向当地的街道、社区和物业反映。下一步,姑苏区将探索危旧房综合治理政策,并完善危旧房改造相关技术标准。(苏报融媒记者 薛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