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方舱”这一源于军事领域的术语为大众所知。除了方舱医院,你知道还有专门用于考古的“方舱”吗?
近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把从苏州工业园区板桥地块中发掘出土的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打包,运至位于无锡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今天(6月23日),苏报记者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基地专门为这两座棺墓定制的考古“方舱”,见证用科技手段打开文物“盲盒”的神奇。据悉,这是江苏考古行业首次进行“方舱”考古。
建筑材料配上芯片
两座考古“方舱”专为苏州定制
长4米、宽6米、高4米的考古“方舱”,外表看起来像工地上的活动板房,内部却暗藏乾坤:不仅有空调、恒温恒湿仪、高清摄像头,还有文物保存架、冷藏冷冻设备等,并接通了上下水系统。据悉,这两座考古“方舱”专门为此次发掘的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而建。今天上午,当记者到达考古“方舱”时,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对其中一具棺椁内部进行“冲洗”。
手拿喷水壶小心翼翼地将水喷向棺木内部,等淤积的泥沙遇水慢慢浮起后,再轻轻地用海绵吸附水和泥沙,然后再次缓缓冲洗……一套动作下来,耗时要一两分钟。“这两座棺墓外形为船形棺,从棺外发掘出的四系罐、陶器、木俑等随葬品判断,可能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墓葬,距今过去了千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这是园区近年来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坑竖穴木棺墓。“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主要在于其外部包裹了一层青膏泥。”孙明利介绍,青膏泥质地细腻,多为秦汉时期墓葬用土。
在清淤之前,这座棺墓已经在考古“方舱”内部经历了打开包装、空气采样、棺椁上方清土、揭盖、采土样等步骤。处在考古“方舱”这一封闭的环境,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的情况随时处在各种采样芯片的“监控”下,方便工作人员随时调整温湿度等环境。“考古‘方舱’本质是实验室考古,类似于新冠疫情防控中使用的方舱医院。”孙明利解释说,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田野考古,考古“方舱”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发掘环境进行控制,能有效避免出土文物因接触空气等受到损害。而棺椁内的微生物能够生存至今,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其生物学特征,掌握其危害的一面,从而用科技手段抑制其生长、生存,有效保护文物。
考古前置确保先考古后用地
迈出保护“江南文化”关键一步
此次发掘出的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是园区贯彻落实《江苏省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推行考古前置程序的一次保护性实践。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不主动发掘古墓葬。孙明利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最好的方法是让其永久原封不动地保留下去,但实际建设中遇到地下有文物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考古前置。“考古前置,简单来说就是单块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土地,必须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否则不得出让。”
近年来,园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大力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地下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园区拟出让土地委托考古勘探13宗,总面积达83.52公顷。其中发掘地块3宗,分布在胜浦及娄江大道北侧。已完成勘探6宗,正在进行胜浦2宗住宅,桑田岛1宗住宅,园区永旺西1宗住宅的考古勘探。此外,园区正在大力推进草鞋山文化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主动考古发掘。“接下来,还有3宗地块即将进入勘探阶段,确保考古前置程序在园区全面、严格落实。”园区宣传和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将两座土坑竖穴木棺墓送入考古“方舱”后,园区接下来有望在更多的考古发现中使用这一现代化“神器”。“考古‘方舱’使用的是一般建筑材料,灵活便利性是其一大优势,可以拆除搬走。如果有需要的话,将来,我们可能会把它搬到考古工地现场作业,逐渐破除气候湿热等不利于考古发掘的瓶颈。”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