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备”做大做强!正在产业升级的苏州,是个好平台
◎顾善闻 / 圆桌观察员
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一套又大又强的工业体系,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是今年苏州“开年第一会”定下的目标。
上半年,全市近70%的销售收入百强企业热情拥抱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市共摸排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8160个——涉及企业584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占比70%,达4091家。
2021年已过去一半,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也迎来了备受瞩目的首度检阅。近日,苏州举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半年度工作推进会——
苏州梳理会后半年成果。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企业一直使用外国仪器或设备,纵使生产出了高端产品,但是处处受制于人的“产业升级”真的具有可持续性吗?
产业升级是研发体系、终端产品和产业链水平的整体跃升。其中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成败,则是产业升级能否保持后劲的关键。退一步讲,哪怕“卡脖子”不会很快到来,这种没有地基、纯粹建筑在沙滩之上的“产业升级”,至少也会沦为外国先进设备供应商的狂欢派对。
这样的“中国智造”,决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苏州的产业升级,一定要为“中国设备”的做大做强提供最为坚实的广阔舞台!
国内外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以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为分水岭,之后美国加速开采页岩气,大举引入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力图促成制造业回流。
苏州是世界最大工业基地之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苏州制造”,是中国用前沿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制造业飞跃赶超的重要一环。中国的努力也是全球制造业更新迭代大潮的一部分。在美国“再工业化”的同时,中国也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矢志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相较而言,近年来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冲突和技术禁运则提醒中国——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来自日本、德国以及瑞士的尖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比如美国迫使台积电断供华为,致使后者无法将自己设计的全球顶级芯片付诸生产,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
瑞士数控机床在中国占据很大市场份额。
然而受制于市场口碑、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等因素,国内企业往往会先入为主地选择更相信外国设备制造商。
目前中国制造业工厂里所使用的大多数外国先进设备,中国国企和民企都有涉足,而且很多技术不仅不落后,甚至已能做到并驾齐驱或赶超。尽管中国自主品牌的先进设备已越来越得到企业们的青睐,但总体来看,其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和外国同行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显示,在超过50万元的大型仪器中,国产设备仅仅只占据13.4%的市场份额。
别的不提,就论科学仪器。近日《科技日报》报道指出,我国目前使用的核磁波谱仪、液质联用仪和X射线衍射仪,外国货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99.01%、98.81%和98.68%。该报引述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吴爱华的话——1990年代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虽然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高达66%。在如今这个科技和产业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比例显然更高了。
把握主动权,勇于纠正“市场失灵”
只有不停地使用,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设备供应商才能根据用户反馈加以不断改进,随之越改越强。
先进的设备,不仅仅是“造”出来的,同时也是“用”出来的、“改”出来的。这是工业世界中产品品质升级的普遍规律。
如果自主品牌的设备常年因“技术不够先进和成熟”而被我们的企业弃之不用、或者一直躺在实验室或仓库里“吃灰”,那么既得不到收入、又得不到反馈的国内设备供应商只会在技术上越来越落后,市场占有率也只会越来越低,坠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直至被国外设备彻底取代。如果完全寄希望于昂贵的进口货和外国供应商,那么中国将逐渐丧失产业升级的主动权。这绝非危言耸听。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业GDP。
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苏州工业GDP已相当于当年英国工业GDP的24%、法国的26%和意大利的28%。
2020年,苏州GDP已突破2万亿元。苏州有约16万家工业企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近3.5万亿元。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囊括了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苏州相对应的数字分别是35、167和489,占比为85%、80%和73%。
所以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过程中,苏州要有意识地大力扶持自主品牌先进设备供应商,哪怕后者的注册地不在苏州。
苏州如此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如此完整的产业链,正是“中国设备”用以做大做强的、不可多得的强大支撑。相关部门要打破固有的思想窠臼,勇于尝试推出一系列实打实的财政或税务措施,激励在苏州的国企、民企、外企以及科研院所主动采购中国自主品牌的优秀设备。或在做好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举办对接会,让企业与国内设备供应商面对面,为采购活动牵线搭桥。
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机械手。
如果没人去做,只靠市场牵引,是做不成的。
正如中科大院士杜江峰所言:“高端科学仪器动不动就要上百万、上千万(元),(利润)又不像手机产业链。”
支持国货和“排外”无关
但杰出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完全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经济表面上会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但长期下去注定会使德意志地区沦为英国等先发国家的经济附庸。
德国制造的崛起可以为我们提供镜鉴。在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黄金时代,德意志学术界受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影响,主张德语区经济也应像英国那样放任自流。他反对唯市场的教条主义,主张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并保护处于萌芽阶段的国内先进生产力,从而使后者不受外国垄断势力的蓄意破坏。
很快,“德国制造”不仅摆脱了劣质和低端的恶名,而且后来居上取代“英国制造”,成为了延续至今的高端制造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也经历了近乎同样的历程。
德国统一后,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德国政府的贯彻。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经济主张深刻影响着德国和日本等后发工业国。
扶持自主品牌先进设备供应商,并不是实行排外的、特朗普式的保护主义。而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从而让国货和进口货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中进行“真正”的自由竞争。
目前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先进设备制造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属于需要一定保护的“幼稚产业”。需要纠正的一个认知误区是——
只有自主品牌的软硬件设备做大做强,才能够真正夯实苏州乃至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的地基。也只有先进设备实现了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塑造内外双循环的经济格局。
“十四五”期间,苏州的产业升级,一定要给“中国设备”实现技术与市场跨越提供广袤的舞台与无穷的机遇。否则到头来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泡沫幻影。
该进口替代的,就不能“手软”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史和老牌工业强国的崛起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工业发展大致都是沿着一条主线不断从低端向高端渗透
——首先用从外国进口的设备生产终端产品,接着用进口零部件自主生产国产设备并完成进口替代,然后用国产零部件替换掉国产设备中的外国零部件,最后把高度自主化的国产设备推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中国和苏州来说,这个充满艰辛的过程一定要成功走完。否则,必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未来,苏州除了要继续重视制造业终端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完整度、齐备度,也要着重关注“苏州制造”对“中国设备”的拉动和提升作用。
尤其是容易被“卡脖子”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和装备制造业领域,该进行进口替代的就一定要采购国货,不可错失历史机遇。
国产“麒麟”操作系统是“天问一号”的“大脑”。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装备国产“龙芯”芯片,“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天宫”空间站采用自主研发的“麒麟”操作系统。
这些都是大工程、大项目和大平台带动“中国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基地并致力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苏州,注定可以凭借自己的市场体量优势在不远的将来带出一批能够和国际同行“扳扳手腕”的中国先进设备制造商。
这不仅关乎我们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关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是苏州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