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苏州是一方令人神往之地,从苏轼的《虎丘寺》到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对苏州的赞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苏州古城的核心,浓缩着苏州城2500年的精华,延续着吴地江南的千古文脉,“苏式生活典范”由保护区来探索、打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处理好文化与居住的关系,让市民“诗意地栖居”。姑苏城的文化温婉、含蓄、悠闲、软糯,就好比苏州的古典建筑讲究“曲径通幽”,推崇“障景”“借景”。我们不论是在传统的园林,还是在历史文化街区,都可以见到很多表达这种文化意向的景观。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居住,也正是因为人类的聚居才形成了最初的城市,姑苏文化也是由居住在姑苏城的人们而形成、兴起。因此传统的姑苏文化需要融入“居住”这一城市最基本的功用,才能展现生机。近年来,我们看到星巴克、肯德基等品牌结合店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网红店铺”,如星巴克山塘街店、肯德基狮子林店和拙政园店。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一做法在姑苏区推广,比如对于新建的居民小区,在前期规划设计时,就和房产开发公司对接,提出相应要求,由房产公司将苏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化的小区中。政府可通过一定渠道对项目进行宣传,帮助房产公司提升人气和销量。同时,在各类写字楼、产业园也可推广这一模式。
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关系,让人文底蕴照进现实。姑苏城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吴太伯到民国文人俞樾、章太炎等,再到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所在地乐益女中旧址,都诉说着姑苏的千年积淀。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这一点上,苏州人不应该“含蓄”,可尝试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历史文化遗存扫码收听工程。对辖区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园林景区、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古街古巷等进行系统整理,深挖其历史典故,形成每个点位的介绍文案,向全社会征集朗诵者,将朗诵作品通过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展示,并在相应点位设置二维码,供游客免费扫码收听。目前国内很多景点已有音频导游,但一来不免费,二来没有以全城为单位统一设置,保护区若能率先为之,可成为全市文旅方面的一大亮点。二是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工程。针对辖区内的名人故居,或与名人有关的地点,系统性地邀请国内雕塑名家和国内知名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师生,创作一批名人头像雕塑,如白居易之于山塘街、苏东坡之于虎丘山、唐纳之于胡厢使巷,安放在相关点位,让市民和游客在历史和现代之间穿梭、碰撞,进一步彰显姑苏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处理好“苏式”和舒适的关系,让姑苏成为全国一流的宜居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姑苏区第三次党代会要求“以一流悦居体验集聚人”。因此笔者认为,“苏式生活典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生活”,唯有让“苏式生活”更加舒适,才能“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才能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人群在古城生活居住、谋事创业。“苏式”和舒适的结合,可着重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住得舒适。通过扩大净美街巷覆盖面等做法,逐步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让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的居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二是行得舒适。通过设置分时停车路段、设立微型消防站、创新背街小巷通行机制,进一步增加古城停车位,畅通古城交通,打通历史文化街区、老街道的交通脉络。三是吃得舒适。在全部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周边环境,让农贸市场成为市民“舌尖上的乡愁”。同时针对老年群体,通过引进社会力量,进一步增加老年食堂覆盖面,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