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6日)上午9点,李女士向苏报融媒“扫码找记者”栏目反映,养蚕里新村沿河护栏及驳岸设置不合理,沿岸缺少救生设施,存在较大风险。
接到群众反映后,记者前往养蚕里新村,并将沿河调查的情况向当地社区及水务部门反映。当日下午,苏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作出承诺,将于近期在相应河道增设救生设施。
记者调查:
落水风险大且自救困难
李女士在养蚕里新村住了27年,在这里她曾亲眼目睹了多起邻里落水的悲剧。2016年11月,一位20来岁的小伙在养蚕里菜场前的一条小河中溺水身亡;2016年5月,有个小男孩在养蚕里新村东侧河流溺水身亡;2014年5月,一位六旬老伯坐在竹韵河河边护栏上休息时不慎落水,万幸被救起……
“小区沿河石栏的高度不到半米,经常有人坐在石栏上休息,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河里。因为河道设置的是垂直式驳岸,也没有个抓手,掉进河里的人不管是自救,还是其他人帮忙救援,困难都很大。”李女士希望“扫码找记者”栏目能够帮忙和有关部门沟通,从根本上将这些隐患消除,免得再有危险发生。
上午9点40分,记者来到养蚕里新村,在李女士的指引下,记者沿着小区绕行一周。这里东临薛家河,北临竹辉河,南临内城河,几乎被河水包围。而沿河设置的护栏仅仅是在河岸边每隔数米设置一个石墩,石墩上横着一条矩形石柱,有些地方还设有通往河里的石阶。“常有居民到这里涮拖把、打水浇花,还有一些小孩子会站在石阶上摸鱼抓虾,靠近水面的石阶上长满了青苔,稍有不慎就会滑落水里。”围观的居民方先生也特别提到:“如果从这里掉下去,驳岸上没有抓手,落水者很难爬上岸。”
“我们曾多次将相关情况反映到社区,但社区工作人员仅设置标语,让大家远离岸边。”与河流朝夕相处了数十年的居民们觉得,河流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石阶也为河道管理员清理垃圾提供了便利。“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希望社区能够合理设置沿河护栏,在驳岸适当加装救生设施。”
水务部门承诺:
近期在相应河道增设救生设施
随后,记者来到姑苏区沧浪街道养蚕里第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就现场调查了解以及居民们反映的相关情况,和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张慧进行沟通。
对于群众既要保证在河边正常生活,又要减少隐患的诉求,张慧表示,经过对养蚕里新村周围河流的多次勘察,发现社区周围河岸两侧确实存在护栏较矮、缺少救生设备的问题。对此,社区已经在沿河事故多发地设置了标有“河道水深 注意安全”的警示牌,而且在大风、阴雨等极端天气,社区会在部分河岸设置警戒线,并安排志愿者劝离河岸附近的居民。“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社区已经将问题反映到上级水务部门,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与苏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对方表示,苏州各地沿河道路增设救生设备都有相应的规划,河道管理处此前一直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近期,养蚕里新村居民对加快沿河道路增设救生设备进度的呼声较高,水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将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多次召集职能单位进行磋商,组织专人对有安全隐患的河道进行现场勘查,计划于近期在相应河道增设救生设施。
对此,“扫码找记者”栏目也将持续关注后续工作推进情况。(苏报融媒见习记者 刘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