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国庆“刷屏”,观影者纷纷“破防”,为71年前投身异乡、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流下热泪。今天(10月9日),在苏州一场《长津湖》的银幕前,迎来了三位历经抗美援朝战场炮火的老兵,他们和苏州青少年一同观看了这场致敬“自己”的壮烈史诗。
八一电影制片厂片头音乐响起,银幕闪烁,亲历长津湖战役、今年95岁的老军医于芝林的思绪渐渐回到了那个极度寒冷、物资匮乏、充满了英雄故事的战场。
15岁参加革命 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
“我15岁就在山东老家当地参加了八路军,作战不到两个月就缴获了一杆枪,因为作战出色,后来被推荐到部队医疗队。”回忆参加革命的时候,于芝林感慨不已。他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两个哥哥是中共党员,从小受到红色教育。到医疗队后,于芝林从看护、卫生员,慢慢地成为了一名医术精湛、业务熟练的军医,并成为了第9兵团某师医院的院长。“白天要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病员,晚上还要挖地洞,隐藏伤病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刚刚年满24岁的于芝林也跟着所在的第9兵团投身异乡的枪林弹雨之中。
“一进入朝鲜,天上是飞机,地上是坦克、大炮。”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之后,志愿军战士们就要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军直接交锋,而朝鲜北部的严寒也是令战士们想象不到的。“我们第9兵团去得比较早,战士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弹药、粮食、棉衣这类补给还没有全部到达。”
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行军过程中,时不时地就会遇到美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稍有不慎便会遭到炸弹轰炸、机枪扫射,每一天都在九死一生中度过。于芝林回忆,敌军战机在巡逻时没有隐蔽的地方,战士们只能趴在雪坑里,用雪来掩护,一动不动。
零下40℃饥寒交迫 亲眼目睹“冰雕连”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之中,全身上下被冰雪冻结,已全部牺牲,却依然保持着时刻准备冲锋战斗的姿势和神情,“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这样的军队。”电影中,美军军官史密斯走过志愿军“冰雕”的时候,不禁脱帽致敬。
银幕上展示的志愿军战士的“冰雕”群像,并不是艺术加工,而是于芝林真真切切亲眼见到的壮烈场景,这让他永远无法忘怀。“我看到,20军完完整整的一个连的战士站着冻死了,眼珠子还瞪着,盯着路,枪还担着。”于芝林回忆道。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海拔最高的地区,那一年正逢极寒。冷到什么程度?手一碰铁的门把手,就冻得粘上去了,我一用力一拉就掉了两块皮。”于芝林对于当时的极寒印象深刻,在战场救护期间,很多战士被救下来的时候手指、脚趾、耳朵都冻得不能动,一掰就掉。
据记载,长津湖一战志愿军伤亡超过14000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极寒、饥饿,成为了志愿军战士当时的最大的“敌人”。于芝林回忆,师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多个冻伤员,这还仅仅是他所在的一家医院的数量。
《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们在冰雪中咬着坚硬的土豆,而另一边的美军却正在享用着丰盛的感恩节大餐,这一幕让老兵们唏嘘不已。“再苦他们也不叫苦。我告诉司务长,要保证每个伤员每天吃到两颗土豆、一碗炒面。战士们炒面吃不下去,就抓把雪和在一起吃下去。烧熟滚烫的土豆,战士们手都冻麻木了,不剥皮一口咬下去,嘴皮都烫坏了。”于芝林看着这些最小只有十几岁的战士们,一心只想把他们治好,而动手术时经常没有麻药,只能用冰雪包着,把身体冻麻。
“如果我们的战士每天能吃上两个热土豆,那么美军陆战一师就跑不掉。”
“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于芝林抚摸着自己装上假肢的右腿,回忆起了那次在朝鲜战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瞬间。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一颗炮弹从天而降,掉落在他的战马下,他的战马、警卫员、马夫都被炸成碎片,他自己的右腿也被炸伤,留下了一辈子的残疾,后来受到伤病困扰,只能截肢。
于芝林就是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之中转移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员,在简陋的手术台上拯救了一条条年轻战士的生命。“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救死扶伤是军医的天职,为了救护伤员,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电影中,段奕宏饰演的老营长在战斗后说: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抗美援朝战场上,每一位志愿军战士都是英雄,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是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牺牲铸就的。“我们没有吃、没有穿,而美军有大批的空投物资,不怕饿不怕冻,我们的装备、经验和他们相差这么大,为什么我们还是赢了?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根是人民,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芝林哽咽着说,语气是坚定的、自豪的。(苏报融媒记者 姜昊涵 文/摄 部分图片由苏州军分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