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统的棉胎棉絮似乎渐渐被时尚方便的羽绒被、蚕丝被所取代。但在苏州街巷的一些角落里,还是有弹棉花的小作坊在坚守。今天(10月24日),记者在祖家桥看到,这里就有一家默默坚守了13年的弹棉花店铺。“这几天天冷了,生意也开始好起来了,平均每天能做五六个生意。”店主王圣学开心地说。
家住钟楼新村3幢的濮云萍就是这里的老客户,定期把家里的棉被送来翻新一下,或是给孙子做条新棉被。前段时间,她还收集了家里的3件驼毛毛衣和2条驼毛裤,做成了一条5斤重的驼毛被。“驼毛被盖在身上特别暖和。”濮阿姨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旧衣服还是不舍得扔,送给别人也不合适,就一直放在柜子里。这几天,我正在整理家里的羊绒衫,准备再做一条羊绒被,又环保又省钱。”据悉,一些亲朋好友也被她的驼毛被吸引了,有位住在园区的老朋友还委托她来和弹棉花店的老板约个时间,再开车把家里的旧棉被送过来翻新,再拿几件羊绒衫过来加工成羊绒被。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又有几位居民过来翻新被子。“因为天冷了,生意开始好起来了,最近比较忙。”王圣学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说:“我做这一行已有38年了,以前在老家湖北恩施做,2007年跟着朋友来苏州,2008年起一直在祖家桥这里。算下来,我在这边弹棉花已经13年了。现在弹着弹着,头发都白了。大家信得过我,特别是最近,天气突然冷起来,每天都有人过来加工棉花被。”
弹弓、木圆盘、弹花棰、秤砣……这些曾是弹棉花匠必不可少的工具,王圣学从老家来苏时,也都带着这些东西。“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以前,用这些东西弹,平均一天只能弹一条被子。”他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棉絮加工历经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一把弓、一把锤,到现在的半机械化,效率越来越高。如今,不仅弹棉花用上了机器,压被子也从原先的木圆盘换成了磨板机,弹好一床被子大约要一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从早忙到晚一天能弹十几条。他就是在年复一年纷飞的棉絮里,专注着自己的事业,“我们这一行一年做三个月、休息九个月。很多人劝我转行,但我这辈子一直在做这件事,也只会做件事。好在很多人有需要,如果做得动,我想一直做下去。”(苏报融媒记者 管有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