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4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常熟市海虞镇七峰村铜官山乡村乐园举办。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和农民日报社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和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承办,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列为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苏州市委常委唐晓东,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李赞等出席活动。
(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开幕式现场)
现场,11位“中国新农民”分享了乡村振兴实践的故事。
“我们七峰村因曾经矗立在长江边的七座山峰而得名,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山采石竭泽而渔的做法解决了温饱,却并没有换来村民致富,还破坏生态……”东道主、海虞镇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讲述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的故事。他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被写入报告,七峰村也迎来了向生态求效益的转折之路。借助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和常熟“千村美居”工程,七峰村充分挖掘最高峰铜官山的历史文化,对山体植被、文化景观和步道设施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造。如今,村里建起了农文旅设施、农家乐、民宿,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七峰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程刚、吴华平、刘长虹等11位“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中国新农民”,围绕“大国三农”中的核心问题,先后分享了“我为国家每年产粮超亿斤”“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等故事,从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规模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等维度,讲述新时代“中国新农民”自己的故事,诠释新时代我国三农的新征程、新格局、新业态、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图景。
今年2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乡村各领域人才的规模要不断地壮大,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需求这样一个目标任务。并且,将乡村的人才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五大类。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在开幕式上讲话)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在开幕式上指出,在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同时,要更多去关注本土的人才培养。要把农村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作为关注重点来培养。
在乡村工匠人才的培养上江苏深入挖掘人才资源,构建了乡村匠人评价激励机制,给予乡村的人才以充分的增益。这是江苏创造的很好范例。正是这样的正向激励使很多乡村的匠人蜕变为产业的带头人。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起来、加快推进。在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上,关键是要推进科技体制的创新,通过科技体制的创新激活科技人员下乡支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支持乡村发展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全市“三农”领域的持续快速发展。苏州提出探索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联合中国农科院,在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致力于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苏州市委常委唐晓东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致辞中,苏州市委常委唐晓东表示,下一步,苏州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抓“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两个关键词,既着眼于全面增进农民福祉、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创造精神和发展热情,推动广大农民用勤劳双手建设幸福家园,共建共享与时代同步的美好生活,确保苏州到 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苏州方案”、作出“苏州贡献”。
(与会代表参观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开幕式现场的海虞镇农产品直播带货、农产品展销)
自古以来,常熟农业兴旺、农民富裕,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江南福地”。常熟瞄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近3年来累计投资29亿元,以自然村为单位,全域推进“千村美居”工程,把农民老房子建成了小别墅,把污水沟治成了清水河,2557个自然村组连线成片,生态本底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在新农村留下了乡愁,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更新优化、具有常熟特色的新时代“三农”事业繁荣发展之路。
近年来,海虞镇以党建领航为抓手,对标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1518”工程,全镇“3+3”特色产业体系持续创优,“生态农旅”重点产业亮点纷呈,“大美海虞、无忧小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海虞镇上榜“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在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绩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海虞镇党委书记、新材料产业园党工委书记朱惠明表示,海虞镇将着力打好“三张牌”,赋能“发展+”,即全域提升“首位度”,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牌”;全面彰显“乡土味”,打好农村现代化建设“环境牌”;全民共建“致富路”,打好农民现代化建设“治理牌”,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争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海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