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茉莉花”“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买三个。”“笃笃笃,卖糖粥,三升胡桃四升壳。”……
今天(12月29日),位于吴中区长桥街道蠡墅小学里传来阵阵“甜糯糯”“软绵绵”的叫卖声。二十余个身着各色水乡民族服饰的孩子们抱着托着各色苏式特产,用略带“洋泾浜”的苏州话向观众们热情地“推销”。
看着红扑扑的脸蛋,听着清脆悦耳的童声,台下已经84岁的林雪云老人对这群小小“新苏州人”竖起了大拇指。“‘苏州闲话’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灿烂深厚的吴文化又多了群活力满满的传承人。”林雪云欣慰地说。
成立“苏州话社团”,多角度展现方言魅力
林雪云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吴中区委会员。出生在艺术世家的她,受家庭氛围熏陶,从小热爱戏剧表演,一直致力于传承苏州传统文化。
2010年,退休在家的林雪云成立了“吴中区侨眷艺术团”,自编自导出多个带着浓郁苏州风情的艺术节目。这群老年艺术家们还一度走出国门,将吴文化带向世界舞台。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雪云来到这座当时还被称为“蠡墅友好小学”的民工子弟学校,义务开设了“苏州话社团”进行免费教学。韵味十足的苏州话戏曲让孩子们感到非常新鲜,热情地喊起了这位瘦小的老人“林奶奶”。
“小区里的奶奶们一直用苏州话夸我,可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意思。”今年已是五年级学生的王鹏加入“苏州话社团”的原因很“直白”。他回忆,自己加入社团时,只有二年级,不仅苏州话是一窍不通,甚至连一些普通话的词汇还不熟悉。
面对着这样一群“零基础”的孩子,林雪云始终用普通话和苏州话穿插进行教学,强化互动,用丰富多彩的俚语和故事来抓住孩子们学习苏州话的“心”。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汇,年过八旬的林奶奶还专门学习如何使用微信,建起了群聊,在线上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朗读,微信群也成了“第二课堂”。
“‘讲张’一词就是由张士诚在苏州的历史故事学到的。”王鹏说,同学们对苏州的美食都很感兴趣,林奶奶便将水八仙、吴趋坊小吃等元素融入教学,让大家融入苏州风土人情、品味地道苏州味道,同时讲一口原汁原味的“苏州闲话”。
登上艺术舞台,更要成为融入苏州的钥匙
二十多个孩子,二十多条心。
简单的社团教学,并不能“活泼泼”地呈现出吴文化所蕴藏的内涵;而林雪云更是深知艺术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帮助。为此,一台名为“吴井叫卖调”的节目就应运而生。
在已经开展苏州话教学的基础上,林雪云从出场走台、抬头举手、念词唱调等各处细节抓起,一遍遍、一次次地教育孩子们。她还因材施教,根据孩子们的个性,加上了快板、对口、群口等表演形式,形成了80余种苏州话叫卖声,使得整台剧目更完整丰富,表演形式生动多彩。
在林雪云老人的努力下,剧目的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如此独特的剧目也得到了很多登上舞台表演的机会,这让孩子们兴奋,更让家长们骄傲。“今年儿童节,我拿着我们的表演视频回家给家人们看,他们都夸我神气。”王鹏自豪地说。
在蠡墅小学这样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开设排练这样的剧目也有着不一样的社会意义。校长吴雪华介绍,全校1200余名师生中本地人寥寥。为了鼓励这些五湖四海的家庭融入长桥,学校在林雪云老人的帮助下,用“沉浸式”的剧目开展苏州话教育,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今年二年级的黄灏然坐在台下,专注地看着哥哥姐姐们的表演,还不时跟着叫卖,跟着口型学起来。“我已经报名了第二届社团,回家就可以教爸爸妈妈了。”黄灏然说。
“爱上一座城,先要爱上这里的生活,充满市井气息的叫卖无疑是最佳切入点。”吴雪华表示,这些小小“新苏州人”将以苏州话为钥匙,打开融入苏州生活的大门,将来,他们将成长为建设吴中和长桥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