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镇前塘村对方桥的小弄堂,掩藏着一个无名理发店,店面很小,顾客却很多,除了本村的,还有特地从周边村赶来的。虽然店内设施简单,却是附近村民理发的首选之地。因为在这里,理发只收八块钱,已经很多年没过涨价,遇到困难的人甚至不收钱。80后老板陈夏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良心小伙子”。
播种希望,从“头”开始
“在我小的时候,只有上街才能理发,那时候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走去很不方便。于是,父亲经常在家给我理发,他虽然不是专业理发师,但每次都很精心。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在想,等我长大了,也要为家里人理发。”陈夏回忆到。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美容美发学院专修理发,一是为了养家糊口,二是为了方便附近的居民。2003年,他在家门口的一家理发店做起了理发师,四年后成了老板。就这样,一张围布、一把剪刀、一个推子,一拿就是18年。
陈夏既是老板,也是店里唯一的理发师,大家除了信任他的手艺,更重要的是被他的爱心感动。“我一直在这里理发,小伙子服务态度好,手艺好,而且不多收老年人任何费用。”80岁的李苏根一边理发,一边笑着说。在旁等候的顾客唐生全也打趣到:“小伙子良心好,无论物价怎么上涨,理发还保持着八块钱,希望他能涨点,我们也不会有意见。”就是这个实惠的价格征服了众多回头客,也因为这个价格让顾客主动要求涨价。
散发温暖,用“手”传递
男发、女发、刮胡子、染发、烫发……陈夏都能做。一间不足20平米的店成了他为邻里服务的“小阵地”。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四周玻璃被擦得锃亮,墙上的老挂钟也十分显眼。每天天一亮就会有顾客前来,主要是老年人。虽然环境简陋,但生意却很火爆。
一块蓝色绸布掖进衣领,围布抖落抖落绕着脖子一圈,打个结,就算系好了。梳子、剪刀、推子,就剪发来说,平均10分钟一个人。对于每位前来理发的老人,陈夏会耐心询问他们的需求,聊聊家常话,期间欢声笑语不断。剪完头发,他又忙着帮老人们洗脸、洗头。即使在冬天,手长满了冻疮,他依然还会带上手套认真地做好清洗这一步,生怕脖子有落发给老人们带去不舒服。看到镜子里的新面貌,老人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连连打趣:“小伙子服务真细致!感觉比自己的儿子还要贴心。”很多人习惯了他理的头发,即使离家很久,也会想着回来找他。
怀揣初心,踏“步”前行
陈夏为人和善、淳朴,他照顾弱势群体,无偿为村里孤寡老人、贫困村民理发,如果村民有需求,他主动上门,从不加价。去年初,他与村委会合作,在前塘村日间照料中心理发间定期坐班,细心地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爱心理发,深得大家信赖,至今受益村民已有800余人次。
从事理发行业这么多年,陈夏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年人,他深知很多老人因为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出门理发并不容易,所以他经常拎着个蓝色包裹,里面装着理发器、刮脸刀、胡须刀、梳子、围布等专业理发工具,走村入户为老人服务。至于理发费用,他总是爽朗笑笑:“给不给都无所谓,老人满意就行。”这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前往南城花园二期沈道华家,出门前,他把包裹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任何遗漏。沈道华患有中风,行走不便,女儿嫁在外地,平日里就跟老伴相依为命。每次看见陈夏来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几番操作下来,他原本有些花白的头发变得利落,整个人的精神抖擞了起来。临走前,老人紧跟不舍,对陈夏说:“太感谢你了!小伙子!下次我还在家等你,早点来!”
一把小剪刀,一份热心肠。他带着情怀、带着使命,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于身边的每个人,将爱心从“头”做起。开店14年来,他的理发价格一直保持在个位数。“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可以。”陈夏经常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