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张家港记者 杨 溢 陈梦娇
走进张家港市金港街道山北村,一幅依山傍水的美好图景徐徐呈现:南面的国家4A级景区香山,山木葱茏,风景如画;张家港河穿村而过,两岸景观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不远处的港口码头,运载着不同名贵木材的货轮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占地5.8平方公里的山北村,有着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优势,也有“全国最大的名贵木材集散交易中心”的闪亮标签,村里的乡贤事迹更是不胜枚举。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自然禀赋,扎实的产业基础,激活了山北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建设产业兴旺示范区,打造生态宜居风景线,探索村民自治新模式,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北’故事。”山北村党委书记庞建华说。
“巧”做木
山北村流传着一个红木算盘的故事。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在离开中国时,带走了一把精致的红木算盘。
这把算盘的“原产地”,正是山北村。
上世纪50年代,山北村有着许多生产红木算盘的手工作坊,也由此和木材结下了“良缘”,加上靠山临江的地理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山北人”就地取“材”,逐渐发展起木材贸易特色产业链。
2010年,山北村成立首个规模化木材市场——中联木业城,每年,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地的20多万立方米名贵木材在这里交易。紧接着,森源木业、明德木业等一批规范化的专业木材市场纷纷落户,山北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名贵木材集散交易中心。如今,村内从事木材生意的门店有近800家,每年对村级经济财力贡献近50%。
但是“厂中村、村中厂”的粗放发展模式也带来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传统木材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山北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木材是山北人的‘致富宝’,丢了舍不得,但是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更不行。”在庞建华看来,当前国家鼓励发展数字经济,这恰恰是山北木材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
于是,山北村主动“牵手”京东,投资3.5亿元,在距离港口1.5公里的香山南路一侧打造数字平台物流中心,一方面利用临港优势,降低木材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集中整治加有序整合”的方式,引导规模化的木材企业进入园区,进行集中管理,从而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在此基础上,山北村还鼓励传统的木材加工企业向贸易和家具产业转型,通过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木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山水
春天,在张家港河旁的健身步道上散步,目之所及,水清岸绿;秋天,推窗远眺,香山大片的红枫层次分明,恰似晚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山北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以生态为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是山北村的必由之路。”庞建华说。
在山北村邻近香山北侧,放眼望去,麦苗破土,一片翠绿。而在几年前,这里集聚着10多家“散乱污”企业,环境脏乱,环保问题突出。
2019年,为配合香山风景区建设以及改变村内生态环境,山北村通过“三优三保”,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整治,用两年时间完成土地复垦90多亩,进一步盘活农村低效土地、优化整合区镇土地资源。
同时,山北村对张家港河两岸的违章搭建进行拆除整治,在两岸种植垂丝海棠、樱花、桂花等树种,新增观景平台、休闲平台、健身场地,一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沿河景观带应运而生。
山北村重焕“新颜”,也为村级经济发展寻觅到了新方向。
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成为旅游产业重要增长点。山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山北村的发展“蓝图”上,文旅成为重要“篇章”:山北村将以香山风景区综合建设为契机,在香山北侧计划打造集温泉大酒店、汽车旅馆、民宿、特色农家乐、休闲茶艺文化和花卉园艺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可满足市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会议度假等需求,尽享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
善用“贤”
走进山北村村委会2楼,188平方米的乡贤馆浓缩了近千年历史记忆。南宋抗金名将邱崇、清代围湖造田豪杰严康保、张家港河的开挖先驱张南山……墙上展示的古今63位乡贤事迹,配合视频、音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凸显山北村强大的文化底蕴。
以乡愁为基因、乡情为纽带、乡贤为楷模,山北村探寻精神血脉,形成向善、向美、向上的文明力量。
山北村以“党建乡贤”为思路,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身边好人、退休教师等纳入乡贤群体,定期召开乡贤议事会、党群议事会等,让他们成为矛盾调解、环境治理、村风民风的带动者,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山北村下辖的镇山社区是动迁社区,共建设4期。社区一期二期因建设较早,没有规划天然气管道,村民只能使用瓶装液化气。“我家住在顶楼,每次换煤气瓶都是麻烦事。扛着几十斤的煤气钢瓶爬楼,对年轻人来说都很吃力,更别提我们这些老年人了。”李大伯在乡贤议事会上建议村里能够给老的安置房早日通上天然气。
会后,退休老党员周士林及时与村里沟通,又与物业、楼道长及村民代表多次碰头协商,最终确定了安置房天然气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入户改造280户,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乡贤,一盏明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立新,每天奔走在社区小道上,为需要的人提供医疗服务;企业家蒋惠良自愿捐助农村“戏台子”,让村民走下牌桌,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廉勤监督员冯建明每周“坐诊”乡贤驿站,化解村民烦心事……
“‘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方式,无形中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推动农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成为建设‘幸福山北’的暖心力量。”庞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