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开工大吉,但感觉头晕心慌腿发软。”昨天,苏州小伙沈毅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引发了100多位朋友点赞,大家纷纷表示,今年的“节后综合征”来得比往年更“猛”,不仅情绪有些低落,甚至出现了腹泻、过敏等生理症状,“感觉与公司冲劲满满的状态有点不协调,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上班第一天“丧”到极致
大年初八,是很多企业选择正式开工的日子,不少人在朋友圈转发着“开工大吉”等吉利话,期待今年顺顺利利。但对于95后姑娘汪萍来说,她从前一天晚上开始,情绪就十分低落。“感觉假期太短了,还没怎么休息,就又上班了。昨晚我就失眠了一整晚,想到今天要上班,心里就十分难过。”汪萍告诉记者,带着黑眼圈来到办公室后,她的心思也完全不在工作上,总想着回家。
“并不是我一个人存在这样的情况。”汪萍笑着说。开工第一天,同事之间互道新年好后,只是默默地收拾工位,办公室里弥漫着一丝“抑郁”的气氛。家住姑苏区双塔街道葑溪社区的陈惠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会计,由于一上班就开始高强度工作,这两天她的脸上、胳膊上起了密密麻麻的疹子。医生判断她为身体抵抗力低下引发的过敏,有可能与突然改变的生活状态有关。陈惠敏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原以为自己的“节后综合征”不是很明显,没想到现在成了办公室里最严重的一个。
开工第一天,上班族到底在忧虑什么?记者采访了诸多年轻人,他们表示,主要是假期太短了,年前进入休闲状态后,感觉还没有休息好,就又上班了,“另外,新的一年,老板们斗志满满,一上班就意味着去年好不容易搞定的KPI又要重新开始,想想就头皮发麻。”汪萍说。
上班族自我“解救”有一招
尽管心情很丧、身体有些“垮”,但为了能更快地脱离“节后综合征”,进入工作状态,不少年轻人也开始了自我“解救”。
90后王月玲的“解救”小妙招是营造仪式感。“清理办公桌、整理杂物,再烧一壶水泡茶,与同事打招呼聊天,分享一下假期里的趣事……一套开工仪式下来,感觉心情好了不少,也更有动力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王月玲说。
陈惠敏告诉记者,她自己的体会是假期模式与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困难。“放假期间,每天熬夜,一觉睡到中午,生物钟完全属于‘自由模式’。一上班,早上起床成了最大的问题,还面临着焦虑状态下的失眠问题。因此,调整睡眠是逃离‘节后综合征’的根本。”陈惠敏说,因此,她在房间里布置了薰衣草香薰,并每天晚上坚持泡脚、听轻音乐等,实现助眠的目的,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
除了各位“打工人”,不少企业在洞悉员工们的节后状态后,纷纷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给大家发开工红包。”陈惠敏说,有些企业还会贴心地给员工准备开工小礼物,在开工第一天让大家的心里暖暖的。
缓冲期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工业园区镜映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覃小珊介绍,“节后综合征”也叫“假期综合征”,是指人们在长时间假期后回到工作场所或学校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通常会伴有负性情绪、认知功能下降及各种生理和心理症状。”覃小珊说,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节后综合征”,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经过一个缓冲期,这种症状会自行消失。”
覃小珊表示,得“节后综合征”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力定型”。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项活动,当身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按照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大脑皮质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会固定下来。“春节长假期间很多人平时的生活规律被打乱,通宵熬夜、大鱼大肉、暴饮暴食成了常事,形成了一种‘懒惰动力定型’。当他们重返工作岗位,需要改变假期生活方式时,身心都还停留在长假的‘动力定型’模式上,就很难适应新的工作模式,所以才会出现疲倦、失眠、焦虑、恐惧等生理心理状态。”覃小珊说,想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就要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出调整,重新建立长假前的“动力定型”。
对于缓解“节后综合征”,沧浪街道三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费玉萍也给出了建议,最近可以多吃素食,也可以多喝白开水,多吃粗纤维和绿色蔬菜,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胃肠道恢复健康。此外,适量的运动也可以使人放松且快乐。“慢跑、游泳、健步走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