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辛
春节长假,店家纷纷放下一年的忙碌,开启了休假模式。而与苏州织造署旧址相距不远的一家裁缝铺里,却从年前忙到了现在。铺子里的新苏式年衣定制服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90后掌柜大施算了算,铺子里六位裁缝师傅连轴转,年前年后不到半个月,就出了上百件年衣。
“现代人对自身关注度的提高,让定制服务越来越流行,有巧思、有意义的新中式‘战袍’更有吸引力。我们的客户中,已经有了一批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而所有的巧妙心思,都在铺子里陈列的新年褂袄中可以找到。
从设计、选料、制衣到细节完善,从虎年专属褂袄,到中式情侣装,客人们的每一个点子,都随时考验着这家新式裁缝铺的“脑子”和“双手”。而大施和她身后的匠人们也常常要比顾客“多想那百分之二十”。
《只此青绿》带来灵感小铺子新年衣“出圈”
前两天,一款以央视春晚舞蹈为灵感推出的新作品,又在裁缝铺掌柜大施的顾客群里“出圈”了。
春晚舞台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圈粉无数,舞蹈演员那一袭高级感十足的青绿色服装也让不少妹子心心念念。说来也巧,这家热爱并深耕美学的裁缝铺连夜翻到了压箱底的“宝贝”——一卷印有《千里江山图》的料子,掌柜大施立马着手设计,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她心目中的青绿山水。
绲青山,嵌绿水,采用一片式平裁,制作成正对襟短袄,式样大气,穿着舒适。“大年初一,我们就将以青绿为主题设计的两套对襟短衫、旗袍样式,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随后咨询不断,新的订单已经陆续来了。”大施一边展示着新衣初稿,一边介绍道。
在她看来,这款连夜反复修改完善亮相的新作,是裁缝铺创作道路上的“灵光一现”,饱含着这家藏在小巷里的裁缝铺对新中式美学的领悟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热腾腾的定制“战袍”
留住新苏式设计感
“这两年,喜欢并会为自己添置中式年衣,尤其是融入苏式元素的年轻人比往年多得多。与2020年相比,2021年以来,铺子里中式服装的定制数量也翻了一番。”大施说,定制中式服饰耗时耗工,传统的一件服装由一位裁缝师傅从头跟到尾,需要差不多四天时间。为此,她改良流程,为铺子里的裁缝分了工,所有服装的尺寸打版、面料选择、细节制作等分别按照环节不同,由专人负责,制作效率因此提高了不少。
“自古有‘寸锦寸金’的说法。作为三大名锦之一的苏州宋锦服饰,这些年随着苏州匠人不断尝试改良,带来了不少惊喜。比如这件背心,它在灯光下呈现不同的光泽,穿上后在举手投足间,衣服上的锦鲤仿佛活了;扣子盘成金鱼造型,鱼身和尾部采用了欧洲国家运用广泛的珠片绣,为服装带来了别样的新苏式设计感,定制的客人不少。”大施介绍,今年是虎年,一些顾客想要定制2022年专属的年衣,又觉得虎的图案太过霸气,她便和伙伴在传统图案中提炼出福猫形象,在衣服上加以展现,让妹子们爱不释手。而将“柿柿”如意、苏博紫藤等元素融入的设计制作同样受到欢迎。
有一件男士年衣,他们别具匠心地用漳缎为客人制作了西装马甲,服装上的常规结扣按照客人要求换成了中式一字扣,别致感提升不少,而这件衣服的主人,其实是一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
不仅如此,店里一批为情侣定制的中式礼服也已早早完成。一款用红色羊绒制作的短衫,领口盘上了怀着红心的小兔,烘托新年喜庆气氛的同时带着满满爱意;精致的传统褂袄上别出心裁地定制了小恶魔偷心款式的盘扣,中西合璧的混搭既不违和,也更有趣味。
大施和她的裁缝们为客人选择适合的服装面料、式样,并沟通使用场景、习惯,他们甚至常常要比顾客“多想那百分之二十”,这应该是裁缝铺最基本的心意。“我有一位华侨客人,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她无法与远在海外的亲人团聚,前两天与她见面,她专门穿上了去年定做的红色羊绒袄子,说有温暖的年衣陪伴,感觉才不孤单。”能带给客人这样的感受,这也是大施开办铺子的初衷之一。
顺应潮流创新融合
让更多人乐于欣赏
大施开设裁缝铺六年多,将大批“口味挑剔”的顾客变成了忠实粉丝,客人从苏州本土扩展到全国各地。但即便是熟客,许多人也不知道,对传统服饰的面料、款式、工艺侃侃而谈的裁缝铺掌柜大施并非专业出身,在此之前,她留学美国,攻读摄影类专业。
因为家中有长辈、亲戚是裁缝的缘故,大施常能近距离接触,并慢慢迷上了各种颇有讲究的苏式服装传统制作工艺,这让她萌生并走上了联合匠人开裁缝铺子的路。传统苏州匠人有过硬的手艺,而大施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他们是这间铺子的‘手’,我是这间铺子的‘脑’,缺哪一样都不行。”
对于苏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施还想出更多的力。她开设这家新式裁缝铺,是在坚持传统制衣精神,又保留鲜明风格,顺应潮流革新。“从本地面料、苏式工艺,我也在跟匠人们学习。无论是传统的宋锦、苏罗、漳缎,还是正绢、手工蕾丝等‘舶来品’,我们都要尝试,希望以这样的新方式,让大家‘住’在适合自己的衣服里,并带动更多人欣赏苏式美学。”
去年年底,大施带上他们的新苏式作品,在上海开了她的第二间裁缝铺子。她说:“我们期待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得到更多志趣相投之人的喜爱,在我所熟悉的领域,展示出更多江南特色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