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邹强)网购的一款智能机器人突然出现故障,而销售商却联系不上。消费者一筹莫展之际,在吴江区人民法院的诉前调解下,妥善化解合同纠纷。
2018年5月,金某在网店花三千多元购买了一台智能机器人,用来陪伴家人。商品使用说明书显示,这款智能机器人能提供“天气询问、事项提醒、体感游戏、语音交流、应急灯照明、自由行走、算数解答、照相机、远程监控”等多项服务。
使用大半年后,智能机器人突然不工作了。按下“开机键”后,智能机器人上打出一行提示语:“你的机器人免费服务已到期,请联系服务商或直接续费解锁。”通过查看,金某在机器人身上找到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只显示出一串数字和字符,并未显示续费网页或服务商联系方法。这款智能机器人于是被闲置了一段时间。
后来,金某翻出说明书,找到售后服务电话打了过去,结果电话已被注销。无奈的金某只能到吴江法院立案起诉,要求销售商和生产商为自己解锁机器人的运行系统,恢复系统服务。
立案后,法院诉前调解团队马上向两家公司邮寄诉状副本,但都因“上述地址查无此公司”被邮局退回。工作人员查到几个关联电话,终于联系上被告销售商的一名离职员工。通过该员工提供的电话,诉前调解团队终于联系上了销售商。 销售商称,该款智能机器人早已停产,网店也已下架。经过法院多次耐心沟通,销售商终于同意对该机器人进行维修,并让金某把机器人寄到指定地点。
为了确保调解工作有序开展,诉前调解团队随后定期联系销售商,询问其维修进度。当得知金某没有把原装充电器邮寄给销售商,而销售商手中的其他型号充电器又无法匹配使用时,诉前调解团队马上向金某进行解释,金某也及时把充电器邮寄了过去。
一个月后,金某收到了维修好的机器人。满心的烦恼得到顺利解决,他立即从法院撤回了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