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记者 陆飞龙)“不论做什么,都要认认真真,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父亲马方平的谆谆教诲,马瑜婷牢记在心。7年前,她婉拒国外多所科研机构邀请,回国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免疫平台主任、所长助理,推动建立“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系统,助力国产抗肿瘤原研药及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她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始于马瑜婷的中学时代。高三那年,至亲因肿瘤离世,触发了她对肿瘤疾病的思考——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治疗,是不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她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踏上科研探索之路。2005年本科毕业后,她跨专业报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考上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在就读期间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08年,她赴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主修免疫学专业。初到法国,面对语言障碍和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工作压力,马瑜婷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最终用扎实的数据找到了突破口,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际专利。2011年,她受导师推荐,提前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之后曾就职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单位。
在国外求学和工作期间,马瑜婷从未忘记回报社会的初心。2015年,她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科研报国的信念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在这里耕耘科研新突破。“苏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现代化水平,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实力雄厚,为研究者提供了优质的科研创新平台。在喜欢的城市做喜爱的工作,是一种幸福。”马瑜婷说。
在系统所工作7年来,她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科研团队系统性研究“细胞应激”调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探寻具有较好普适性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此外,她特别关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原创性探索“精神应激”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及对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为转化医学研究及原研药物开发提供潜在新靶点。在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总他引次数超过6900。身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她为学生搭建优质科研平台,创造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交流机遇,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科研自主性,并推动系统所党员队伍壮大。她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合作,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系统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建立了“肿瘤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的外国专家于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研之路漫长而坎坷,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马瑜婷常常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坚定科研自立自强的必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