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承敏
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京开幕,弘扬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重要议题。在综合国力竞争取决于人才竞争、劳动者素质竞争的新阶段,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的创新建设,急需一大批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敬业品格,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盛产“工匠”,从春秋时期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香山匠人一斧头”的蒯祥,罗汉像雕塑家杨惠之,琢玉嵌宝大师陆子冈,到刺绣能手沈寿等。精致苏州不倦怠、不敷衍,以对完美形态的孜孜以求,构成了苏州工匠的百工图,源远流长、流芳百世,铸就了苏州工匠精神的灵魂和基因。在苏绣、缂丝、苏扇、玉雕、核雕等非遗传承艺术精品中,在曲径通幽的园林亭台楼阁中,在乾生元、李良济等苏州老字号的特色产品中,形神兼备的“江南文化”得以绵延。究其背后内涵着的是能工巧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雕细琢、永不满足、追求完美的信仰,是一份从容的气质。在苏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的积淀中,有勇气、肯钻研、能创新的时代工匠辈出,苏州名品蜚声海内外,工匠精神得以代际传承、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裹挟着转型的能量为世界带来颠覆性改变,智能长三角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正在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难发现,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颠覆,创新、升级速度超乎想象。面向数字化转型主战场,如何将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现代工匠”是一种新考量。有为才有位,“现代工匠”将成为赢得新一轮比较优势的关键人才,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理解的“现代工匠”依然需要对工匠意识有着信仰和对信仰的坚守和坚持。一个阶段以来,在迅捷的节奏中,对技巧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产生了质疑。寻求“短、平、快”的效益,心气浮躁,放不下的功利思想,难以认同“十年磨一剑”的精耕思维,内心焦躁、惶恐、彷徨,不少人缺少了工作的淡定,丢弃了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拥有一颗赤诚执着的匠人之心,依然是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转型升级的“现代工匠”的精神核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更前沿的技术孕育萌芽、蓄势待发,新兴企业在新领域高速成长,产业竞争格局产生重构。由此带来的是全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给中国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加速劳动力结构逐步向高精度、专业化方向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应用型、实践型和复合型“现代工匠”,他们对新事物满怀激情,带着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善于改善、变革产品中内涵着的技术和工艺,对精品有着执着坚持和强烈追求,享受着技艺、产品在升级升华中的细节过程,通过各行各业“现代工匠”领军一线数字技术转型,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的完整研究、开发和实践工作,引导团队创造高效劳动价值。
今年1月5日,苏州召开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全面布局以创新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市委书记曹路宝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并要当好总体方案的“规划师”,当好创新生态的“护林员”,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明确政府的担当和责任。
人到苏州才有为、人在苏州必有为。智能长三角的苏州舞台为“现代工匠”发挥才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相信“现代工匠”们一定能发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依靠精湛技能和创新成果,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辛勤劳动在苏州实现人世间最美好的梦想。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