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大师,你太牛了,这个南瓜做得就像真的一样。”“这个寿桃怎么刷色,吕大师快来帮帮我。”……今天(9月12日),在观前街得月楼的四楼活动室,由姑苏区科学技术协会、姑苏区关工委联合主办,姑苏区少年宫、姑苏区老字号协会、姑苏区全科医学会联合承办的“走进姑苏老字号”沉浸式非遗体验系列活动,拉开了首期活动的帷幕。来自姑苏区的十组青少年家庭成员,在苏帮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得月楼点心部总监吕杰民的现场指导下,学习得月楼船点制作技艺。南瓜、萝卜、寿桃、茄子等精致船点,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船点是苏州著名的点心之一。“所谓船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用的点心。我国古代点心师们为乘坐游船画舫的游客用米面制作成点心,专供船上游客飨用。”据得月楼总经理林冏介绍,得月楼的船点,历经多代的传承,在江浙地区名声显赫。2014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期间,以得月楼船点为主线,讲述了得月楼内苏式糕点、船点的传承之路,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苏工苏作精致的一面,更展示了得月楼白案完整的传承体系。
得月楼船点用米粉和天然色素制成,制作技艺精细雅巧。据介绍,一只烧麦要做出20到22个“折”;一只“刺猬”一般要剪150刀以上,而且身上的每根刺都要笔挺逼真。不过,昨天,面对参加活动的这批小学生们,吕杰民特意选择了制作技艺相对简单的“入门级”船点,“教孩子们做南瓜、萝卜、寿桃、茄子四种船点,希望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体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兴趣和动手创作热情,更加热爱苏州。”
将一个黄色的面团搓圆,再用牙签在面团上勒出几道印痕,一个小南瓜就显出了雏形;把加入了甜菜粉的红色面团搓圆,再将一头搓成水滴状,一只红萝卜就出现在眼前……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吕杰民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将各色面团揉搓、造型。“搓南瓜面团就像是在捏橡皮泥,太好玩了。”“红萝卜上的白色根须太细小了,有什么办法让它‘长’在萝卜上?”“这个茄子还要再弯一点才像。”孩子们时而聚在吕杰民的身边,看着大师的现场演示,时而拿了面团自己动手创作起来,有的还请爸爸妈妈当起了“外援”。
9岁的茅晨馨和5岁的妹妹一起来参加活动,虽然年纪不大,但姐妹俩无论是揉面团、勒印痕、刷颜色都有模有样。妈妈艾女士是姑苏区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她说,孩子的性格比较外向,而且也喜欢动手做手工,这次参加活动的表现很积极。来自盘溪中心小学的浪万皓清在爸爸的帮助下,成功地将萝卜头上的叶子竖了起来。完美的作品得到了吕大师的肯定,孩子十分高兴。爸爸浪老师表示,这是孩子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不仅对得月楼的船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动手能力,“活动很有意义,我们都受益匪浅。”
姑苏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张杰表示,接下来,还将组织辖区亲子家庭代表,走进老万年、黄天源、雷允上、津津长发等老字号,探秘苏式精致生活,品味原汁原味的江南文化,进一步弘扬姑苏工匠精神,传承发展非遗文化。(苏报融媒记者 胡毓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