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是领先的关键。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并保持“最前列”的全国站位,苏州要抢什么历史机遇,怎么抓?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历史机遇,坚决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提速“沪苏同城化”。“坚决”二字,足见苏州的紧迫感,也展示出苏州抢抓机遇求发展的意志之巨。
沪苏同城,不乏情感基因,更深植地缘、产业相亲。今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根据该方案,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全面建立,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该方案还提到,要积极推动上海和近沪区域同城化,“制定沪苏(州)同城化方案”。由此,“沪苏同城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同城化的关键在“融”——融汇、融合、融通。对于苏州而言,如何以更积极的姿态和平和的心态,主动贡献长板、突出协同增强,如何联合上海发力体制机制破冰,更高水平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实际上也决定着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角色站位,这是苏州不断确立新的发展比较优势的核心所在。
首先,要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发展质态,共享国家战略机遇红利。随着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苏州接受上海辐射的面更广、程度更深,沪苏联动式的机会也更多。与此同时,通苏嘉甬、北沿江、沪苏通铁路二期以及苏锡常城际、如通苏湖城际、苏淀沪城际等一大批铁路线密集建设,借助“路”的通达和延伸,苏州要立足地利、靠前争取,打造成为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市。苏州正加快虹桥—相城苏沪合作商务会展区、沪太同港化以及昆承湖沪苏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等载体建设,这既是更深入接入上海、以苏州方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实际行动,也是苏州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的战略需要。
其次,发挥先行先试平台优势,加快加大“同城化”的各类制度创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确立了示范区“1+1+N”规划体系和相关任务。吴江建设苏州南部高铁科创新城,中车交通长三角绿色协同创新产业示范项目、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桃源国际生态文旅项目等,这些都是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有效有力载体。依托平台创新,苏州还应加强与上海在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参与沪苏(州)同城化重大课题研究。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高新技术企业互认、创新券通用通兑等跨区域制度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以“人”的破圈融合,带动与长三角一体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作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也将引领区域共生共荣发展的大格局。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苏州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也离不开走一步看十步,抓实头五年、布局十五年、放眼三十年的全局谋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更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沪苏同城化”,也是这一“全局谋划”的全新实践。踩准踩实“沪苏同城化”发展的每一步,必将成就苏州迈向现代化强市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