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座“开放之城”,吸引着众多外国友人来工作、学习和生活。
新闻代言人:“洋苏州”马里乌斯(罗马尼亚籍在苏英语教师)
目的地:姑苏区吴门桥街道苏纶场周边
“倷好”“再会”“谢谢倷”……“老苏州”和“洋苏州”围坐在一起,一堂苏式文化交流会就在这样“咿呀学语”中开始。“大家好,我叫马里乌斯,来自罗马尼亚,到苏州不到5年,是苏州工业园区一所大学的英语教师。”虽然简单的普通话能听能说,但是面对地道苏州话,马里乌斯只能依靠身旁的翻译来交流。马里乌斯说,这是他第一次和本地人学习苏州话,感觉十分新奇。经过简单教学,苏式日常对话被这个“洋苏州”说出了国际范儿。
“苏州人最喜欢吃什么?”在交流环节,来自美国的杰夫用这个问题让“老苏州”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苏州人向来崇尚‘不时不食’。”志愿者、画家顾爱民介绍了苏州各季节的美食,“在夏秋季节,水八仙、糖炒栗子、大闸蟹都是‘老苏州’的时令美食。”说到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杰夫说,在美国,大部分菜肴需要依靠不同口味的酱汁来调味;他发现在烹饪阶段,苏帮菜厨师已经将味道融进了菜里,菜品上桌后,大家分享到的是同样的美味。
“苏州的美食,除了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一天三餐的选择也十分丰富。”来自吴门桥街道南二社区的志愿者蔡阿姨介绍,“老苏州”喜欢早上吃一碗面,现炒的浇头加上一盆姜丝,唤醒一天的好精神。“馄饨、汤圆、糕团……我们的早餐选择太多了。”蔡阿姨边说边给“洋苏州”解释着食品的制作过程。这些品种繁多的食品可忙坏了现场的翻译,不少“老苏州”耳熟能详的词汇,让他们不得不上网搜索相应的英语单词。
正当大家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股炒栗子的香味飘了进来——现场志愿者特意采购了刚出锅的糖炒栗子、水塔糕、臭豆腐等特色苏州小吃。面对这些带着浓浓烟火气的美食,“洋苏州”细细品,连连赞;“老苏州”边吃边介绍,勾起了儿时记忆。
品尝过美食,大家一起来到了苏州市第一丝厂的丝绸文化展馆,近距离体验丝绸生产的全过程。在蚕丝生产展示区,一条条胖乎乎的蚕宝宝正在桑叶堆里进食。“洋苏州”一边轻轻地抚摸蚕宝宝,一边拿着手机拍视频。
离开第一丝厂,跨过人民桥,大家走进苏纶场。“我从20世纪70年代就在这里上班了。”老苏州张阿姨指着苏纶场旧址介绍,“这几栋是以前的宿舍,我以前就住过。”不知不觉中,活动接近尾声,“老苏州”和“洋苏州”都觉得意犹未尽,相约下一个假期再相聚。
马里乌斯告诉记者,这次的活动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通过和“老苏州”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他不仅感受到了苏州人的热情好客,更对苏式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让他更加喜欢这座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