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金 根
“你的爱心成了别人的生意。”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时不时能见到的某某筹,其母公司居然赴美上市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有专业人士立马站出来解释,说什么“卖保险才是某某筹母公司真正的获利手段”。但怎样才能真正让致富思源、扶贫帮困的善行,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开花?还是叩问着人们的心扉。
可喜的是,在苏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种纯公益、可信赖的慈善品牌——“慈善结亲”活动。从2004年至今,在《姑苏晚报》的发起下,社会各界的慈善力量携起手来,用爱心浇灌希望,让困难家庭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19年的爱心坚守,结出丰硕果实,累计帮助60多户家庭走出困境。前天,“慈善结亲”活动再次将一批企业家的爱心汇聚成大爱暖流,对100户暂时处于困难的家庭给予经济援助,并送上美好祝福。
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通过慈善组织达到行善之目的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取向。因为只有组织化的慈善活动才能超越传统慈善基于熟人社会或“一对一”的局限,才能更加有序地将各界的爱心汇集成一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因此,在现代社会,慈善更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近些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越来越多的“微慈善”,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哪怕一点点。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让慈善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在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近年来慈善事业不断取得长足进步,有目共睹:与慈善法相关的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开始走向规范;公民现代慈善意识明显增强;慈善资源的动员能力得到了提升;慈善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等。展望未来,慈善事业在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促使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这些提法客观上要求慈善事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必须取得新突破。比如,慈善事业不仅应在筹募善款善物方面有所表现,更应当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有突出表现。
就此而言,“慈善结亲”品牌活动,未来可以拓展的慈善事业空间还非常大。苏州已经具备发展慈善事业的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随着法治不断健全,政策取向日益明朗,只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寻找到适合国情、市情的发展路径,慈善事业就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并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慈善结亲”活动一干就是19年。不少企业年年都参加,一年没落下,这本身就很能说明慈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