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需要指出,目前国内十大半导体代工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在A股上市,晶圆代工产业对大部分资本从业者属于陌生领域。芯片代工制造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亏损”让人们忽视了和舰一直以来的“闷声发财”,同时,更让外界无法理解的是,看起来落后的“8英寸生产线”其实是近两年中炙手可热的现金流业务。
2014年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鼓励上市、发债、新三板等方式加大对集成电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而此次科创板的创新,则有机会通过资本创新实现半导体制造业的加速发展。
赚钱的8英寸生产线
事实上,8英寸生产线近三年来给和舰贡献利润12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16至2018的三个年度报告期内,营收规模分别为18.78亿元,33.60亿元和36.9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25%和9.09%。报告期内,净亏损分别约为11.49亿元、12.67亿元和26.02亿元。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和舰其实是一家持续盈利的企业。之所以财报中体现为亏损,主要是因为2016年在厦门新建的12英寸生产线带来了大量的折旧摊销,因此合并报表账面显示亏损。
全球第三大代工企业,也是台湾晶圆双雄之一的联华电子很早就开始在大陆布局,但直到2013年,和舰这一投资才被台湾政府正式批准。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和舰芯片一直都很低调。
2017年以来,由于8英寸产能紧缺,直接造成了MLCC、电源管理芯片等多种半导体产品涨价。由于产能紧缺,世界先进出资2.4亿美元收购了格罗方德在新加坡的8英寸厂;台积电也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扩建8英寸厂。
此次和舰募资的25亿元,其中20亿元也将用于产能的改造和扩充。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和舰的8英寸订单根本排不下,必须要进一步改造扩充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芯片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也是大投资、长周期、回报慢的产业。作为芯片制造企业,新建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投资额都高达几百亿,前期设备投入资金极大。厦门联芯为成立仅三年多的12英寸厂,2018年度折旧及摊销成本超过30亿以上,但2016年至2018年,年度之现金流量皆维持正的现金流入,足以显示公司仍创造可观之现金流并维持一定之营运水平,待产能达到经济规模及折旧摊销降低,联芯将实现盈利。
产业效应意义非凡
在和舰发展的过程中,受益者并非只有企业本身。半导体制造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有非常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早在和舰成立之初,苏州就迅速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在当时仅次于上海。如今,苏州已经拥有15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年产值超过700亿元。
除了苏州之外,和舰与厦门市政府在2014年合资成立的联芯也在复制这一集群效应。在联芯落地之前,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几乎一片空白。但随着联芯12英寸晶圆厂于2015年竣工之后,上游设计公司如凌阳华芯、晨星都已落户厦门,作为集成电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全球最先进的美日光罩为更好地服务联芯也已落户厦门,近期将进入量产。而下游的封测企业如矽品等也都纷纷落户闽厦,使闽厦地区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测在内的一小时供应链。
而在打造产业集群效应的同时,国产半导体产业受益匪浅。包括中微半导体、拓荆、北方微电子等在内的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目前也已经进入和舰芯片之12英寸厂厦门联芯供应链,而原材料端的新昇12英寸大硅片也正在联芯验证中,他们通过与后者高端工艺的不断磨合与改进,推动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和舰芯片表示:“公司以客为尊,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晶圆专工制造服务,生产周期、品质保障受客户认可,除此之外还支持多项目晶圆(MPW)、IP服务等。和舰拥有资深、专业的技术及经营团队,可与客户在新品开发、方案设计等方面分享经验。公司致力于拓展主流产品市场,研发更先进及特殊应用的工艺技术,并持续进行产能扩充,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