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经信委公布新一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评审结果。经过层层评审,苏州高新区共有11位工艺美术师上榜。刺绣工艺师周海云、蔡梅英、姚梅英、薛金娣、濮凤娟、陈红英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刺绣工艺师卢菊英、姚琴华和红木雕刻师韩建贤、缂丝工艺师吴文康、范玉明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在艺术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众审美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每一位工艺师的华丽转身,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是对他们新的经营策略、新的创作理念的成功检阅。每一位工艺师的华丽转身,都给人们带来了惊喜,是对苏州高新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模式的大胆革新。
周海云:既要做好开拓苏绣市场的“商人”,更要做好苏绣传承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刺绣还只是镇湖绣娘们贴补家用的小营生,远未形成产业,也没有现成的营销经验可供借鉴。不过,农家女周海云却“异想天开”地打起了带领绣娘们刺绣致富的主意。1991年,周海云远上北京寻求销售渠道,历经挫折,获得成功后不久,她又精明地意识到还有更多市场潜力可挖,那就是自己做经销商。1992年,周海云成立了镇湖街道第一家由绣娘开办的企业——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并很快就将绣品打进了北京双安商场、北辰购物中心、燕莎友谊商城等大型商场。后来,周海云又陆续在石家庄、济南等地开出了多家销售门店。越来越多的绣娘因为周海云的创业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当时,镇湖的4000多位绣娘中,几乎有三分之一都接到过周海云的订单。周海云也先后收获了“江苏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率先在外开拓出刺绣销售市场后,周海云不免给人留下了“刺绣商人”的印象,但是她自知,苏绣艺术传播的根,在于传承和创新。为了寻求刺绣技艺的突破,2006年,已经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周海云拜著名刺绣艺术大师张玉英为师,继续研习刺绣技艺。2007年,周海云开设了镇湖绣品街上的第一家个人研究所——海云刺绣研究所,尝试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来改变“为市场而生产”的经营模式。2009年、2013年,周海云又在自己的研究所先后成立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实习培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开创了传统手工艺与高校“智力协作”、产学研结合的样板。2012年秋天,周海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徐海鸥教授共同设计了“立体三层绣法”,并依此绣法创作了《嬉水逐帆影》。该作品由三幅体态独立又遥相呼应的绢绣搭配组成,两侧的绢绣是单面绣,放置于中间的绢绣是双面异形绣。不管从哪一面看,单面绣均与中间的双面绣在表现元素、景深、色调等方面恰当搭配,浑然一体。“立体三层绣法”在传统双面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简单有效地解决了后景绢绣定位难的问题,提升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后来,这种新的绣制与装帧方法被认定为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技术成果。
2013年,周海云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及刺绣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要知道,传统苏绣只有平针绣、打籽绣等10多种针法、绣法,周海云的创新,使得更多的题材、绘画风格得以通过苏绣的艺术形式实现再创作。
投资收藏刺绣艺术品的人士,经常担心绣品在长期保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刺绣虽然让人赏心悦目,却存在怕日晒、怕潮湿、怕脆化、怕掉色等技术难题。2014年,周海云的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同苏州大学合作,从艺术、技术两方面研究如何攻克丝线的这些难题,提高耐光、耐晒、耐水、耐磨、耐酸碱等指标,研制出一种渗透着高技术的“升级版”丝线。这种丝线不怕光,不怕水,不脆化,不掉色,很耐用,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刺绣工艺。
蔡梅英:既要做好刺绣“演员”,又要做好刺绣“导演”
G20杭州峰会前夕,一家顶级会议酒店为了做好接待工作,特意对餐厅进行全新装潢,以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苏绣为主要设计元素。筹备方慕名找到了著名刺绣工艺师蔡梅英,向她订制3.46米×0.945米、0.93米×0.945米、0.63米×0.945的双面绣各12幅。蔡梅英说:“这个订单时间太紧了,高品质完成这36幅作品,本该一年多时间,这次却只有50多天的创作时间!”不过,蔡梅英没有被困难吓倒,很快开始工作。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市场,一位成功的刺绣工艺师,必然也是一位成功的刺绣“导演”。蔡梅英既亲身参与这批订单的设计、描稿,亲手刺绣,又要协调统筹好100多位绣娘的工作,指导她们的刺绣创作。最终,36幅作品如期完工,20国与会嘉宾欣赏到了来自苏州高新区的传统工艺。
短时间完成大工作量,是对蔡梅英的时间考验,长时间完成一幅长卷刺绣,则是对蔡梅英艺术协调能力的考验。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蔡梅英的一大特色就是擅长长卷刺绣,她带领绣娘们先后完成了《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郎世宁百骏图》等长卷的绣制。
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全长12.5米,宽0.38米,堪称描摹姑苏古城的恢宏巨制。可能正因为其体量过于宏大,多年来,刺绣工艺师们只是偶有尝试绣制《姑苏繁华图》的局部。2005年,蔡梅英向这幅传世巨作发起了挑战,按原作1:1的比例进行刺绣再创作,带领18位刺绣工艺师沉静在艺术创作中,一绣就是五年。“用掉了近千种颜色、总长超过5万公里的蚕丝线!”蔡梅英说,这幅满含着她心血与热情的作品,解决了长卷容易出现的欠缺层次感、纵深感,以及画面难以协调统一等绣制难题,完整地以苏绣艺术再现了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的古人画作。苏绣版《姑苏繁华图》问世后,先后摘下了第二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等奖项。
姚琴华:苏绣既是毕生的艺术追求,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近日,姚琴华在繁忙的刺绣创作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匆匆赶往深圳,为“深圳市特殊儿童传统特色工艺课程培训班”的10名聋哑孩子上了4天的课。授课结束后,姚琴华又匆匆赶回苏州,投入忙碌的刺绣订单赶制工作当中。这样的奔波,是无偿的。这样的奔波,每个月4天,要持续一整年。“算上来回路上的时间,每次去给深圳的聋哑孩子上课都要花费五六天。”姚琴华说,“但是当我受邀做那些聋哑孩子的义务辅导师后,我看着他们渴望的、纯真的眼神,感到这些奔波、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既是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对传扬苏绣文化所做的一份小小的贡献!”
回顾这些年的艺术发展道路,姚琴华有很多“加速度”。虽然从小就接触苏绣,但是姚琴华直到2003年,她34岁时才正式把苏绣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份热爱虽然稍晚了一些,但是她的执着求学、创新意识还是让她不断实现超越,不出几年就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苏绣艺术市场,最迫切需要题材创新,又最难于实现题材创新,目前,创新型绣稿仍然是极少数。这背后的原因,是不少绣娘仅精通刺绣技法,不是专业的刺绣设计者,苏绣产品的图案多来自于现有画册,既缺少原创精神,又容易产生版权纠纷。多年来,刺绣品种重复雷同、创意设计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术业有专攻”,“良禽择木而栖”,在艺术发展道路上,姚琴华走出了一条“与知名画家、摄影家结对,借助他们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绣品源于原画而高于原画”的成功路径。姚琴华说:“我追求的是跟画家、摄影家的深度合作关系,不只是以他们的作品为蓝本,还邀请他们参与到我的刺绣再创作过程当中,为画稿向绣稿、绣稿向苏绣作品的转化提供专业意见,一起讨论针线光影的艺术处理。”
在姚琴华的绣庄,她很乐意向人们介绍她曾获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的作品《四季江南》。“我虽然获得过很多国家级奖项,但是我对于这个省级奖项获奖作品仍然非常看重,因为,它的诞生过程与众不同!”姚琴华说,与传统的“拿来主义”创作方式不同,她先产生了创作《四季江南》的想法,在脑海中勾画出了画面基本轮廓,请一位画家描绘出她的蓝图,然后开始绣制。创作过程中,她继续请画家介入,在用色、透视等各方面共同探讨,最终产生了这一幅原创作品